构建孩子完满人格,情感教育不可少

2017-10-27信息快讯网

 

构建孩子完满人格,情感教育不可少-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张鹏

为什么我和孩子聊天的时候经常会觉得很尴尬,感觉无法走入孩子的内心? 日常工作中,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经常会面对满脸疑惑的家长来咨询。十多年前,这所学校就开设“情感教育”课程,并将这种教育内涵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中。“唯智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构建孩子的完整人格、完满人生,情感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吴蓉瑾如是说。

开展情感教育势在必行

提及在学校里开设情感教育课程的初衷,吴蓉瑾很感慨:“一组调查数据深深震撼了我,让学校教育者们意识到开展情感教育势在必行。”卢湾一中心小学曾在学生中进行情感调查,结果显示,有33%的孩子愿意将心里话讲给母亲听,20%的孩子倾诉对象是同伴,15.8%的孩子表示心里话只会写进日记里,还有12.5%的孩子表示对谁都不表达,10.7%的孩子选择把心里话说给父亲听。

这组数据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从分年级的数据来看,与同伴分享心里话学生比例随年龄增长而提升,与家人分享的几率逐年下降。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有一成左右的孩子完全不会表达内心的想法。尤其是男生,不愿意表达心里想法的比例是16.8%,女生是8%。

调研还显示,当心情很不舒畅的时候,48.8%的孩子表示会很快忘记,39.7%的孩子表示过一段时间才能忘记,还有11.5%的孩子表示自己长久不能排解这种情绪。“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情绪调适和情绪排解能力,普遍存在潜在的隐患,值得引起家长和老师们的关注。”吴蓉瑾说。

再看一组数据,到了晚饭时间,如果临时有事不能回家,究竟会有多少孩子会主动想办法通知家人呢?63.3%的孩子表示经常会及时通知家人,26.9%的孩子表示有时会告知家人,而10.1%的孩子则表示不会告知家长。

已经在教育一线坚守了近20年的吴蓉瑾发现,如今,小学生群体中,有四种情绪非常典型:一是习惯了受到他人的关心,却并不会主动关爱别人、体谅别人;二是冲动、任性,缺乏自制能力,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在群体中的人际协调意识成熟较慢;三是情感的感受能力较差,情感体验性不够,面对激动人心的客观事物和现象,其情感难以被打动;四是安于顺境,缺乏吃苦耐劳的准备和勇气,坚毅精神不足,怯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正是在数据调研和实践中,卢湾一中心的管理者和教师们发现,开展情感教育,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十多年前,卢湾一中心小学在特级校长程华的带领下,踏出了情感教育的第一步。何为“情感教育”? 吴蓉瑾解释道———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情感能力。

培养学生情感,让他们绽放光芒

开展情感教育之前,吴蓉瑾和学校教师们都达成了一致:情感是目标而非手段,开展情感教育的目标指向并非是希望孩子们具有了情感,就会获得好成绩、出类拔萃,而是在于以情育人,培养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能够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由此可见,情感教育不能只是在认知和行为的中间环节中体现,而是应该贯穿于孩子整个人格形成的全过程。所以,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情感课程,授课教师不仅仅局限在心理教师,而是所有学科教师、班主任都要参与执教。情感教育要将德育、美育、智育、体育和劳育都交融在一起。

如何开展情感教育? 吴蓉瑾认为,关键并不在于老师怎样教育和引导,实施情感教育的第一步是让孩子学会表达。她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给孩子上情感教育课程时遇到的“尴尬”。那天,吴蓉瑾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小作业———对父母表达谢意。“妈妈给你盛饭,记得跟妈妈说‘谢谢’;爸爸帮你检查作业,记得对爸爸说‘谢谢’。”次日,吴蓉瑾收集到了孩子们的反馈,却令人哭笑不得。原来,有的孩子在表达了感谢后,母亲非常不解,会摸着孩子的额头问:“哪里不舒服吗? 是不是发烧了?”有的父亲甚至会说:“啰嗦什么! 赶紧洗漱休息。”

一位二年级的爸爸也向吴蓉瑾“吐嘈”:“您不是让我们平时抱抱孩子么,晚饭后一家人在看电视,我就上去抱孩子。结果孩子却吓得闪开了,说‘爸爸,你快去上班吧’。”

面对家长和孩子们的失落,吴蓉瑾解释说,这是因为我们平时表达情感的机会太少了,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不习惯这样真情流露。

如何解决这种尴尬? 吴蓉瑾的秘诀是,寻找与孩子情感沟通的渠道。一次,三年级学生牛牛 (化名) 在日记中写道:“我今天很难过,同学们都说我对您不礼貌。”原来,这个直率的孩子一连三次下课后都第一时间冲上讲台对着吴蓉瑾问道:“老师,你是不是属猪?”起初,吴蓉瑾以为是孩子的恶作剧,便没有理会他。旁边的学生们反而坐不住了,斥责他说:“吴老师对我们这么好,你竟然说老师是猪?”牛牛在日记里写道:“因为我自己属猪,我喜欢吴老师,我觉得只有像我这样绝顶聪明的人才有资格属猪。”这件事情给吴蓉瑾很深的印象,如果不是通过日记这种沟通载体,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和心中的情感就无从得知。

在卢湾一中心小学,情感教育课从最初引导孩子学会表达开始,开设了生成性和预设性的课程内容,比如,临近期末,孩子们会紧张焦虑怎么办? 遇到小伙伴之间闹别扭了,我们该怎么解决? 如今,学校已经建立了一套很完善的情感教育课的框架,情感教育的内涵,也逐渐走入了各个学科之中。

除了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与孩子情感的形成也息息相关。在卢湾一中心小学,有九张量表用于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其中一张量表便是教师当堂课的行走路线图。以往的量表统计展示出,授课教师最喜欢涉足的地方是教室前三排、靠近教师讲台的位置。吴蓉瑾便要求教师们,要多用眼神与各个区域的孩子们交流,在后排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走过去摸摸孩子的头,鼓励他们大方自然地表达观点等。

情感教育离不开亲子之间的互动

在吴蓉瑾看来,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家庭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爸爸妈妈很喜欢你,为什么不跟他们多聊聊?”一次,吴蓉瑾在与一名学生的聊天中,得到了意外的回答:“没什么聊头,三句话就离不开‘隔壁家孩子’,要么就是问我有没有考试,老师有没有表扬我。我总是比不过隔壁家孩子的,难道我就一无是处吗?”像这样的“尬聊”时常会发生在亲子之间,这样的聊天反而会疏远亲子之间的距离。

吴蓉瑾建议,家长们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孩子情绪的表现常常是家长们行为的反映。如,家长们时常苦恼为什么孩子总是对老人发脾气,听不进长辈的话,做事虎头蛇尾……在与家长们沟通后,吴蓉瑾基本可以找到“病根”所在。家长们是否在孩子面前议论过教师? 是否评论过奶奶插手管事太多? 尽管没有在孩子面前争吵,即便是面露愤怒的表情,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内化为自身行为,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其次,亲子之间要开展不唯目的的活动。四年级学生小乐平日里会在父母的带领下“泡”博物馆,上海的博物馆他都逐一认真参观过;另一名学生小瑾在父亲的鼓励下,利用课余时间到瑞金医院弹钢琴,缓解排队患者的焦虑情绪。吴蓉瑾说,这种持续的、相互陪伴的亲子活动,对于孩子成长更有意义。

此外,亲子之间的学习不能“打鸡血”。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参与课外补习,只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最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亲身示范,孩子在学习时,家长若有时间也可以读书、学习,并适时邀请孩子一起动手实践,让孩子们意识到学习是受益终身的事,这样的学习会获得很好效益。

孩子有六种情感需求,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被爱的需要、克服胆怯的需要、摆脱过失感的需要、取得好成绩的需要、归属集体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最好的方法便是“爱他”。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