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送入东京大学的在日中国妈妈,写下了这本日本教育实践手记
由于国内英语教育的普及,一直以来我们对讲英语国家的教育关注较多、了解较多。而同样以教育闻名的日本,虽然与我国邻近,但因为是非英语国家,存在语言的障碍,蒙在其教育之上的“面纱”至今仍未被我们完全揭开。
张弘,一位在日20余年把两个孩子分别送入东京大学、庆应大学的中国全职妈妈,将自己的孩子20余年里从保育院、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入读大学时在日升学、跨国升学的经验和应试技巧全程追踪并细致记录在教育手记《放飞——育儿在东京》中。
并且,由于张弘是以中国人视角去看待日本教育,因此在这本书中她还着重记录下了那些日本教育中别于中国的地方。
保育院记录(节选)
在日本,6岁前的学龄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孩子可送至幼儿园或保育院,两者看起来相似,实际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幼儿园属教育系统,为私立,学费贵,保育时间短。保育院为福利设施,家庭收入不同收取费用不同,保育时间长,但是有严格的接收条件。
大儿子在富士见台保育院经历了一年半的保育院生活,半年兔子班和一年紫罗兰班。时间不算长,回忆起来觉得很珍贵。
我感受到的保育院
在保育院,保育员关心的是孩子的一日三餐,以及早睡早起、规律大小便等生活习惯。保育院不仅注重培养和训练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也很注重让孩子友好地与其他小朋友玩耍,重视孩子与大自然亲近和融合。孩子在生活中的礼节,是保育院训练的重点:见了人要高声地问好,做错了事要大声地道歉,进入房间或离开房间时都要大声地打招呼。
记得,刚入保育院的儿子不习惯大声打招呼。一次在我接他回家时,保育员坚持让儿子和她说“再见”。不知道是语言尚未纯熟,还是性格太内向,儿子当时就是不肯说。保育员很耐心地重复着“sa-you-u-na-la”让儿子学,儿子还是不肯说。最后,儿子以自己的哭声换来了保育员的放弃。倒是我要感谢那位保育员,她让到了日本才开始接触日语的我永远记住了“再见”的正确日语发音,因为中间的一个长音“u”很容易被初学者忽略。
在这种强调礼貌和注重问候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即便是无意识的,在特定的场合下也能顺口说出问候的话语。大儿子上初中二年级时,在棒球场上的一幕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样的礼貌教育带来的收获。
那是棒球训练结束后,球员们出球场时发生的事情。我亲眼看见大儿子在离开棒球场大门的那一刻,突然转身、脱帽,对着棒球场鞠躬,说“非常感谢!”。在那一幕之后我才注意到,所有的棒球小队员在离开球场时都是这样做的。那是他们向使用过的球场表达谢意!没有任何人在旁边监视,更没有什么人发布命令,每一个棒球队员在训练结束时,都会自觉地向棒球场施行这样的谢礼。
其实,在日本日常的生活中,只要你稍稍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许多人们自然地表达谢意的类似场面。比如,在离开游泳池的时候,面对游泳池,面对安全巡逻员,鞠一躬表示感谢。比如,在演讲完毕离开演讲台时,讲演者转身面对空无一人的演讲台子,鞠一躬表示感谢。这样微小的举动,如果不是平时的点滴熏陶,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
初离母亲
家长初次送孩子去过集体生活时要过的第一道关,恐怕就是孩子离开母亲时“撕心裂肺”的反抗了吧。人生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怀抱,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家,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见陌生的人群,极不情愿的孩子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哭、闹……处理不好的话,这样“生死离别”的场面会持续很长的日子。
新入保育院的婴幼儿,第一周是适应时间。开始是半天保育,不吃中午饭院方就让家长接孩子回家。适应几天后才开始全天保育,孩子在保育院吃午饭、睡午觉,但家长此时依旧要尽早接孩子回家。适应一段时间后才转入正常保育时间。
儿子入保育院的第一天,保育员允许我和孩子一起进入保育室。保育室里玩具很多,儿子高兴地玩了起来。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玩具上,保育员让我悄悄地离开了。第一天,我没有当面面对哭泣的儿子。
第二天早上,我带着儿子到了保育院的院子外面,他立刻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开始哭泣:“哇——求求妈妈了,让我回家吧……”当时正好有个住在附近的阿姨在扫马路,看到哭泣中的儿子还和我们打招呼:“第一天吧?加油啊!”她近水楼台,估计没少见这样的哭泣场面。
儿子哭泣不止,就是不肯进院子。儿子班上的班主任保育员迎到院子门口,抱起了哭泣的儿子,让我迅速离开。这是她们对付新入保育院婴幼儿的一招——母子快速分离。
其实儿子只哭闹了那一天。第三天开始,儿子只是在与我分别的那一刻抹眼泪,然后就默默地牵着保育员的手走进了院子。慢慢地儿子适应了,快乐地在保育院度过他的每一天。一回到家,他就一头扎到他的玩具中,高喊:“妈妈,妈妈,快来一起玩吧!”他在保育院学到的第一个日语单词就是“asobu(玩)”。
生活自理训练
每天早上8点左右把儿子送到保育院时,我常常看到保育员让每一个孩子对即将分别的妈妈说:“妈妈,工作加油啊!”我也不止一次地听到保育员说,她们的使命就是照顾好孩子,让家长(实际上就是妈妈)安心、努力地工作。
让孩子练习生活自理能力是保育员的主要任务。孩子自己穿脱裤子、蹲厕所、擦屁股,吃饭时自己拿筷子、饭后自己漱口刷牙,午睡时自己换睡衣、系扣子,进出保育室自己换鞋子等等,都是在保育员的说教和监督下一点一点地学会的。
当年,在孩子的生活细节上,我这个中国妈妈不止一次地受到保育员的说教。
比如,早上孩子一定要早起,起床后不要立即吃饭。因为人在起床后,需要活动30分钟才会有食欲,才能吃下饭。早上离家之前,一定要大便。
耐寒训练
关于日本孩子冬天穿短裤、裸露双腿的景象,相信谁都略知一二。
对此现象,保育员是这样解释的:“冬天,判断给孩子穿多少衣服适合,要以孩子皮肤稍微感觉到凉意为标准。尤其是下身,要让孩子经常感到一丝凉意,因为皮肤寒冷的感觉能促进人体免疫力的提高。”
我常看见这样的景象,某个妈妈说:“今天真冷啊,我穿了两条裤子。”而那时,站在她身边的孩子,却只穿着一条短裤,露着双腿。这类似于“后妈”干的事情,无论如何也不能为我们中国妈妈所接受。
保育员还这样说:“孩子感冒发烧不要紧。因为生一次病,抵抗力就增强一次。孩子就是这样在反反复复感冒发烧的循环中,一点一点地强壮起来的。”
我经常被保育员指责给孩子穿的衣服太多,尤其是内衣穿得太厚。“孩子喜欢动,穿多了很容易出汗。被汗水浸湿的内衣贴在皮肤上,孩子反而容易受凉,容易生病”。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育儿方式可能真的有所不同。
对孩子发烧,日本医生不主张立刻退烧。理论是,发烧本身是机体对抗外来病原的一个自然反应过程,这个时候如果使用药物强迫降温的话,就意味着人为中止机体对抗外来病原的反应,这很有可能导致病程的延长。实际上,孩子的身体对发烧有天生的耐受能力,发着高烧仍然活蹦乱跳地玩的孩子并不少见。只有当高烧影响到孩子的食欲、让孩子意识不清时,或者高烧超过39.5℃时,我们再给孩子退烧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