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4年美国重新定义高血压,中国标准暂不改变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美国太平洋时间11月13日14时,北京时间14日6时,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正式发布新版美国高血压指南,重新定义高血压为≥130/80mmHg,而原先高血压起始用药的标准为≥140/90mmHg。这意味着高血压“门槛”下调,原本可归为“高血压前期”的部分人群,按照美国新指南,将正式跨入高血压患者行列。
这次更新距离上一次已有14年。美国版指南为何作出这一调整? 这向外界释放什么信号? 明年即将发布的我国新版高血压指南会不会就此跟进? 国内高血压诊治专家告诉记者,中国高血压指南暂不会马上跟进修订,民众也无需恐慌。必须引起关注的是美版指南的导向,即高血压早期干预应摆到更重要位置。
标准下调并不意味着马上要去吃降压药
新版美国高血压指南中,高血压被重新定义为≥130/80mmHg,血压120-129/<80mmhg 为血压升高,130-139/80-89mmhg为1级高血压,≥140/90mmhg为2级高血压,之前的“高血压前期”(120-139/80-89mmhg)这一定义不再存在。
“这意味着,对高危患者而言,当血压超过130/80mmHg时,其心血管病风险就已显著升高,此时进行早期的干预治疗,能提高高血压控制率。”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王继光告诉记者。
“其实,此次修订只不过是弥合了指南与临床间的脱节,因为指南更新前,临床实践已要求血压在130-139/80-89mmHg范围内的高危患者应进行降压治疗,把血压降低到130/80mmHg以下。”王继光表示,此次重新定义只是再度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而非大众认为的颠覆性。
他补充说,这也并不意味着血压一到130/80mmHg就一定马上要吃药,中低危患者仍主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降低危险。
按照美国版指南的建议,如果患者有冠心病或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大于10%,同时血压≥130/80mmHg,就应考虑使用降压药物;如果没有此类疾病风险,起始用药的门槛仍是≥140/90mmHg。“可以说,该指南此次要求稳定性冠心病、糖尿病、心衰、慢性肾病和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降压靶目标值全部为130/80mmHg,体现了筛查与防治结合的先进性,这与我国健康中国战略中预防为主的理念也是一致的。”王继光说。
中国标准暂不修订,但得重视早期预防
据了解,我国2018年将发布新版高血压指南,但综合考虑中国国情、人种差异与循证医学证据,中国指南并不会马上跟进相关修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李勇教授称,此次指南更新是基于美国国情及美国的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证据。我国尚无充分的研究数据支持,结合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医疗保险压力,并不能完全支持我们采取同样的定义策略。
“指南更新应理性看待。”李勇称,我国 高血压诊断标准维持在140/90mmHg,有助于把需要治疗的患者及早纳入治疗。而血压控制目标值定义为130/80mmHg,有助于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且在安全有效范围内,可让更多患者得到更加积极的治疗。
他认为,未来的中国指南或可考虑该血压控制标准,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生和患者对降压治压的积极性,进一步减少高血压管理中的“惰性”,以便更好地控制逐年增多的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事件。
光盯血压不够,别忽略继发性高血压
有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的“四率”,即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达标率仍不理想,高血压控制情况并没有受到成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重视。李勇谈到,此次美国版指南将血压120-129/<80mmhg定义为血压升高,对年轻且工作忙碌的患者有重大意义,可提示此类人群及早重视血压管理,并改善生活方式,达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作用。
此次美版指南还根据临床试验证据明确推荐四类药物,即噻嗪类利尿剂、钙拮抗剂、ACEI、ARB为一线降压药物。王继光称,这四类推荐药物对国内的高血压规范用药有借鉴和提醒作用。
更新的美版指南还强调,在部分高血压患者群体中进行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学筛查的重要性。王继光告诉记者:“这也是我们这几年在推进的工作,希望高血压诊治不只停留在测量血压、管理血压和控制风险上,而是要更加重视导致高血压的疾病。目前的技术能力发展迅速,很多继发性高血压已经能诊断并有效治疗,这对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