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科考观测到70余头次江豚 2017年长江江豚科考首站武汉上行至宜昌江段结束
本报武汉11月17日专电 (驻鄂记者钱忠军)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船16日抵达湖北宜昌江段,科考人员在葛洲坝附近江段观测到一个大约8头江豚的群体。下午3时,声学设备顺利回收完毕,考察船停靠宜昌航道码头。至此,首站武汉上行至宜昌江段的科考结束,科考队初步汇总,共观测到江豚70余头次。
长江江豚是除白鱀豚之外,长江里特有的另一种淡水一豚类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目前中国内陆水域存活的唯一水生哺乳动物。2012年科学考察发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不足1000头,情况极度濒危。今年5月,长江江豚正式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11月 10日在武汉正式启动,两艘科考船起航,溯江而上,途经簰州湾、洪湖、监利、石首、枝江、宜昌等地,通过目测观察与声学监测搜寻江豚踪迹,7天内共计观测到江豚70余头次。其中,12日在长江监利段,两艘科考船共观测到江豚40头次,远高于该江段2006年和2012年的观测结果。
“江豚观测数量增加可能与近两年环境改善有关,也可能与江豚栖息地改变相关。”科考队现场指挥、中科院水生所郝玉江博士说,观测结果不等于江豚实际数量,最终调查结果还有待声学监测校正与综合计算才能得出。
16日,科学考察船抵达宜昌江段。小雨、白雾给目视考察带来困难,当科考船距离葛洲坝约500米时,前方跃出水面的黑色背脊送来惊喜,科考队员、渔政人员观测到一个大约8头江豚的群体。据了解,2006年第一次科考时,科考人员在宜昌城区江段没有观测到江豚;2012年科考,在烟收坝水域观测到3头。
“这可能说明环境变化,吸引江豚前来定居,但还需要进一步科研进行验证。”郝玉江认为,有必要在宜昌通过声学布点、长期监测,研究江豚活动与人类活动、渔业资源的关系。
据了解,科考队在宜昌短暂休整后将转向长江下游,涵盖从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以及主要的叉江河支流,总航程约3400公里,考察工作将于12月20日结束,计划2018年3月公布考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