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打造融入百姓生活的艺术殿堂
■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天桥”是北京平民文化的金字招牌,作为民俗文化发源地,早年曾有“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盛景,也孕育了侯宝林、新凤霞、魏喜奎等名家……一系列“土得掉渣儿”的景象镌刻在时光中,如今,在“复兴天桥”的大背景之下,这里建起了一座“洋得冒尖儿”的天桥艺术中心,开业两年来,除了北京首家专业音乐剧剧场的身份,天桥艺术中心更成为融入百姓生活的文化新符号。
19日,天桥艺术中心迎来两周年生日,有别于传统音乐剧场的“高冷”气质,这里一早便开门迎客,近千名市民前来参与公益演出、音乐剧普及展览和艺术主题沙龙等活动。当天,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学生演绎的原创音乐剧《白日梦》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此举是艺术中心与院校合作项目的一部分。
擦亮“天桥”金字招牌,不仅仅是恢复火热的演出市场,更是打造融入百姓生活的艺术殿堂,鼓励市民成艺术中心的常客。在保证剧场功能外,天桥艺术中心开放了大量互动区,并定期举行剧场开放日、主题展览、文化沙龙等艺术普及活动,数据显示,2017年至今,艺术中心共开展公共艺术活动近200场。
对市民而言,天桥艺术中心不仅是欣赏演出的场所,更是生活中的“文化教室”。公益品牌活动“周末艺聚”今年开展活动170余场,约3万人次参与;成立于今年6月的天桥艺术中心青少年舞蹈团,在19日现场甫一亮相就收获关注不断,据悉,艺术中心明年还将携手中国国际合唱节成立童声合唱团,引进国际师资和交流平台,进一步打造青少年文化创造力的展示平台和成长基地;专业艺术培训课程也广受好评,预计未来三年艺术中心将开设9个门类的培训课程。
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及天桥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这里将以开放式运营打造12小时“全天候”艺术中心。除全年800场左右的优质演出外,将充分利用公共空间资源,以多种艺术活动丰富百姓的文艺选择。
(本报北京11月19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