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队”瞄准难治之疾向“不可能”发起冲击

2018-01-09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记者 陈 青


医学领域还有许多难治之疾,安于现有疗法,还是向“不可能”发起冲击?上海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选择了后者。昨天揭晓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上,涌现出一批生命健康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它们由“上海队”领衔或参与完成,其共同特点是:瞄准危害群体健康的重大疾病,以科技之光改写万千患者命运。


瞄准重大疾病,变“难治”为“可治”


内分泌肿瘤病种繁多,累及全身,涉及激素分泌功能与肿瘤转移的双重风险,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致残、致死率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领衔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内分泌肿瘤发病机制新发现与临床诊治技术的建立和应用”,紧扣临床需求,建立起针对各种内分泌肿瘤的34项诊断新技术,发现了九种致病新基因与分子标记物,提出内分泌肿瘤分子分型与恶性肿瘤分子标记物,相关治疗新方法改写了国际指南,极大提高了我国内分泌肿瘤的诊治水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团队围绕具有高致残率和病死率的两大脑血管疾病———难治性脑动脉瘤和烟雾病,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个体化设计的脑血管重建手术,并不断加以改进,变“难治”性颅内动脉瘤为“可治”,显著提高了烟雾病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针对依然危害着人群健康的疟疾、血吸虫病等重大寄生虫病,海军军医大学潘卫庆教授团队创新建立起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研发集成体系,相关成果在云南、广东、江西和湖南等地广泛应用,部分成果还推广到非洲、东南亚等地,对有效防控寄生虫病流行这个全球性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个项目此次同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自主创新势头劲,高端医药“上海造”


在医院之外,上海的医药、医疗器械领域同样孕育着持久创新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玉社研究员领衔的“国家1.1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项目此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针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存在的光毒性、心脏毒性等缺陷,研发出具有新颖化学结构、疗效和安全性更好的1.1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氟喹诺酮类抗菌新药,盐酸安妥沙星已进入北京、重庆、福建等22个省区市的150多家医院和医疗机构,使100多万人次受益。


医疗器械市场长期由海外巨头把持,但打破垄断并非不可能。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常兆华教授领衔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大血管覆膜支架系列产品关键技术开发及大规模产业化”,成功突破超薄覆膜材料的制造和应用瓶颈制约,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自主生产覆膜支架核心材料的国家。目前,国产大血管覆膜支架产品已成功产业化,其国际首创的术中支架系统成为国内外治疗累及升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术式,相关产品已救治5万多危重患者。


参与协同攻关,为全球提供“中国经验”


除领衔完成项目斩获奖项,“上海队”还参与了一批举足轻重的协同攻关项目,为重大课题贡献上海智慧。


新发突发传染病是全球安全的重大威胁和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领衔、复旦大学等参与的“以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是此次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唯一一个生命健康领域项目。它汇聚起我国传染病领域的核心力量,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协同攻关,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H7N9病毒疫苗种子株,打破了我国流感疫苗株必须依赖国际提供的历史;创建了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中国模式”和“中国技术”,成功控制了MERS、寨卡等传染病的输入传播,并援助非洲控制埃博拉疫情,为全球提供了“中国经验”。


“上海队”参与合作研究、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其他项目,也不乏长达15年、多医院、多系统的联合攻关,医生、工程师、基础研究工作者走到一起,就为改写医学现状。相关重要进展大大改善了临床治疗效果,有的被美国肿瘤治疗指南所采纳,有的应用于全球30多个国家,造福数以万计的患者。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