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成为制度竞争力核心标志:突出制度供给,以更大决心力度推进改革

2018-01-25信息快讯网

让法治成为制度竞争力核心标志:突出制度供给,以更大决心力度推进改革-信息快讯网

▲上海地方立法努力增强制度供给的及时性。《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后,为城市安全、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图为去年除夕夜,市中心一片安静,不闻烟花爆竹声。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导读】从制度供给的角度讲,首先要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科学立法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把经过实践证明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固定下来;对存在空白、需要法规制度支撑的,要及时研究制定;对一些新领域、新问题,一时看不清楚的,要划出底线,给出一个相对明确的预期。要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增强制度供给的及时性。现在形势发展变化很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往往要有一定的周期。这就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办法,或是出台针对性强的政策,来补上制度供给的短板,增强制度供给的及时性。

当雾霾成为公共健康和公共环境的大敌,地方立法能否及时回应市民关切?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不但扩大烟花爆竹的禁放区域,更要扩大禁售区域,为“千年习俗”的改变给予了坚定的制度支撑——过去五年,针对新情况新需求,上海地方立法努力增强着制度供给的及时性。

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胜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期、全面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起步期。站在新起点上,怎样的立法才能适应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让法治成为上海制度竞争力的核心标志? 据悉,市人大常委会已完成上海“十三五”及更长时期重点领域立法需求调研,从政府的视角、专家的视角、社会的视角三个层面提出了长远的立法需求,回应着各方对制度供给的需求。

让法治成为制度竞争力核心标志:突出制度供给,以更大决心力度推进改革-信息快讯网

不搞“大而全”,关键在精准

要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需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但从制度供给的角度讲,首先要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科学立法尤为重要。上海“十三五”及更长时期重点领域立法需求的调研,研究了过去五年的代表议案和委员提案,收集了上海市法学会、上海市立法研究所的课题成果,汇集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家的智慧,在各方面提出287项立法需求基础上,通过赋于分值的方式,确定了各方面意见比较集中、上海发展需求比较紧迫的立法项目。

早在1979年,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就被依法授予地方立法权。截至去年9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38年中共制定地方性法规251件,其中现行有效法规176件;作出法规解释和法律性问题的决定28件,现行有效13件,基本填补了地方立法的空白。然而,随着上海改革发展步伐加快,立法需求有增无减,立法数量呈现“井喷”态势。以编制2018年立法计划为例,各部门申报的正式立法项目已达97项。同时,地方性法规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法规修改频率越来越快。

如何用足、用好有限的立法资源,降低立法成本?

课题组总结:立法,不只是制定新法,而是“立改废”并重,当立则立,当修则修,当废则废。立法要善于调整优化存量,控制增量,能修改的则修改;新制定法规,能采用“一事一法”“一问题一条例”的立法体例,就尽可能不搞“大而全”——小修小补,功效未必小,关键在“精准”。

对改革进程进行主动谋划和前瞻规范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运行不到一年时,市人大常委会就推出一部内容全面、系统的自贸试验区条例,这部堪称上海地方立法史上最具影响的“第一法”,成为自贸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参与了2014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草案)》的审议,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审议过程中增加了不少指导性、引领性条款,更加注重为自贸区进一步实行制度创新预留了空间。

“未来的地方立法,不是对改革实践的被动回应,而是对改革进程进行主动谋划和前瞻规范,要积极发挥立法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叶青表示,对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举措,要尽快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固定下来;对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法律规章,应当抓紧修改法规使其适应改革需要;对于实践条件还不成熟的改革举措,要及时作出授权;对改革方向已经确定,但具体怎么改、制度怎么设计,一时看不清的,立法要为改革预留空间。

目前,中央事权是国家立法领域,地方无权涉及,这是地方立法的一条基本底线。上海自贸试验区立法中探索的“全国人大先授权、地方先行先试、全国人大再改法”的方式,已经成为一条很管用的法治支持改革的路径。叶青表示,即使在中央事权领域,只要选准好切入点,依然能找到地方立法的空间。

“未来地方立法需要解放思想、探索空间,加大先行先试力度,为国家立法提供有益经验。”上海要当好新时代排头兵和先行者,会继续遇到由改革试点产生的立法需求,叶青希望通过法律暂时调整实施来留出空间,“为支持浦东新区当好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需要研究争取全国人大常委会支持,授权浦东新区制定法规规章的可能性,更好保障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

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供给需求

地方立法如何应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供给需求,也是课题组重点关注的议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促进道路联通、医保联通、环境协同治理、信用建设等领域,区域协作立法需求日渐突出。北京、天津、河北一省二市人大建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立法协调机制,每年就立法计划开展协商,就部分项目开展协同立法。

上海地方立法,面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也亟需积极谋划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供给路径。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人大已经在2014年通过制定各自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进行了协作的首次实践,如今这一合作已转入水污染防治领域,四地法制部门的长效合作机制已经建立。

这一创新立法机制,找准建设长三角城市群、深化区域合作机制的制度需求,探索着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推进着长三角区域立法协作,力求以立法引领、推动、保障长三角继续在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中走在全国前列——这样的制度供给力值得期待。(记者 祝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寓法治教育于校本课程之中
保障自贸区改革开放措施依法顺利实施
新高考改革,呼唤高校勇担“良性引领”使命
上海“主动出击”提升金融制度环境软实力
线上旅行改革 多项举措连接商家与用户
浙江试点民事案件在线鉴定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
国企国资五年改革发展成就
新华医院儿内科医生今迎来“互联网排班”,成为社区医生“最强外脑”
打击劣质偶像,让优质偶像成为社会主流
提升制度供给的效率和效力,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奋力开创地方立法工作新局面
闫文君《名人》:名人何以成为名人?
世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 两只克隆猴在中国诞生
全国首个红树林博物馆落户深圳
一线探索鲜活注解“制度红利”
国家出台《意见》提振基层医疗,上海:让全科医生成为健康“守门人”
希望进口博览会成为高端服务展示场:服务功能是上海的核心功能
白宫公布移民改革四大重点
《奇迹男孩》原著译者: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奥吉
大江东:上海大调研谋啥大事?改革开放再出发!
李昊桐问鼎迪拜沙漠精英赛,成为当今世界排名最高的中国高尔夫球手
新一届上海市政府召开首次常务会议,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深化实施
文汇时评 | 让改革开放的种子在每个角落每个人心中落地生根
NTlive全球扩张:影像吞噬戏剧成为现实
沪邮轮口岸试点邮轮船票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
最高法“2017年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揭晓,徐玉玉案、于欢案等入选
优化上海营商环境 | 宝山区公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18条举措,邮轮最受益
文汇时评|突出制度供给,让市场的活力更澎湃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