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运动员首次踏上冬奥会赛场!邵奕俊在不经意间书写新历史
▲2月24日,韩国,2018平昌冬奥会男子四人有舵雪橇预赛,中国队出战。
“紧张、兴奋,什么样的感觉都有。”这是上海小伙邵奕俊首次踏上冬奥会舞台的感受,就如他第一次接触雪车运动时那样。
与许多自小生长在南方的孩子一样,在邵奕俊的童年里很少有“冰雪”的概念。他将大把的青春与汗水献给铅球场,曾想象着追随偶像刘翔的脚步,登上奥运会的田径赛场。至于冬季项目,是邵奕俊还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直至今天,有些恐高的他还从未尝试过滑雪或是滑冰。而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平昌冬奥会男子四人雪车赛场,这个即便被刺骨寒风吹红了脸却依旧洋溢着温暖笑容的大男孩,却书写了“北冰南展”的新篇章,成为史上首位参加冬奥会的上海运动员。
“如果还在练铅球,我很可能没有机会参加奥运会,改项也改变了我的体育人生。”邵奕俊运动生涯的拐点源于两年前由国家体育总局发起的跨项跨界战略,由于爆发力出众又不失敏捷,他与另外四位选手从60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入选当时刚组建的雪车国家队,其中还包括了如今担任替补的另一位上海选手王超。
相比单人作赛的钢架雪车,四人雪车更讲究配合,作为舵手的邵奕俊自然就承担起了队伍里的核心角色。“1900米的赛道,前30米是我们共同合作,而后面的1000多米都得由我们舵手来主导。”在邵奕俊看来,雪车是一项对情绪控制要求很高的运动,这对于初次参与奥运会的他而言是不小的考验。邵奕俊和队友们来得比多数运动员都早,但比赛却直到冬奥会倒数第二个比赛日才真正开始,其中的煎熬可想而知。用上海小伙自己的话说,“每天在房间里,禁不住会去想比赛,又不敢去想这件事情。”
在今天进行的前两轮比赛里,中国队的表现平平,几乎是在起步阶段就会被第一集团强队拉开一秒以上的差距,两轮过后在29支参赛队中仅列第26位。考虑到这支队伍成立至今不过两年多,所有队员此前均从未从事过冬季项目,能与德国、加拿大等强队同场竞技已属不易。除了技术、体能,差距也在于经验与装备。
在正式比赛前,与所有参赛队一样,中国队在平昌奥林匹克滑行中心只有六次试滑机会,对于这群入门才无多少时日、对陌生赛道毫无掌控力的队员而言,自然是严峻的考验。德国等该项传统强国已为本国国家队设立专用实验室研发雪车,中国队甚至曾一度依靠租赁装备参赛。正因为此,邵奕俊才会对自己看似平淡的表现打出高分,“觉得我们第一滑已发挥了200%,到了第二滑则发挥了90%。”对于25日的第三轮角逐,他自然还期盼着能把成绩再提一提,毕竟为了这一天,中国雪车队已付出太多。
从观赛体验而言,雪车与赛车运动颇有几分神似,但从运动员的角度出发,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运动。“与一般开车不一样,雪车会在墙上开,重力、离心力、压力就会发生变化,舵手就是要去感觉这些变化,努力控制不要翻车。”据邵奕俊回忆,在最初接触这项运动的那段日子,翻车成了训练里寻常的一部分。四人雪车比赛时的最高时速大约140公里,每次翻车都意味着留下累累伤痕,这曾让邵奕感到徬徨,却未使他和队友们退却。陌生领域的摸索总免不了走弯路,从最初“舵手不会掌舵、刹车手不会刹车”,到一个月前凭借最后两站奥运积分赛的优异表现搭上平昌冬奥会的末班车,正如邵奕俊所言,如今的一切都是“靠血肉之躯撞出来的”。
对于这支进入奥运会比赛最终轮(前三轮前20名有资格入围) 都颇为困难的中国雪车队而言,平昌的这次初体验更多只是一种积累与试炼,而四年后的北京冬奥会,才是所有队员心中共同的奋斗目标。
(本报平昌2月24日专电)
文 : 本报特派记者 谢笑添
图 :视觉中国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