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一定要争第一,但“高度”一定要有!奥数金牌教练出身的上海中学校长,这番话说得有理!
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在新年开学之际,给在校学生们上了一场生动的课,句句经典。更令人注意的是,这次讲话虽然是针对在校学生,但内容同样也适用于每一个成年人!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晚上好!
每学期的开学典礼都是我最重视的一堂课,每次都希望站在同学们的角度,换位思考,想一想你们希望听到些什么?发现很难。上中的孩子各有特点,刚才三位同学的发言就说明这一点。
张乐奕同学讲述了在竞赛学习中,对兴趣坚守的心路历程;朱祺蓁同学由志服活动谈到了有一种情感叫“热爱”;华朴同学演讲的题目“棉绳可断木,滴水必能穿石”很有哲理,是一种乐观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
我思量再三,还是觉得:应以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所见所闻而作出的思考与大家分享,作为我向大家交出的寒假作业。我发言的题目是:高度与标准。
引出这个主题的故事有很多,今年2月7日凌晨,马斯克的Space X公司成功发射了“猎鹰”重型火箭,它是目前世界上现役运力最强的火箭,运力是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5号”火箭的两倍还多。我们在祝贺“猎鹰”发射成功的同时,也会想到我们离开顶级科技水平的差距。很特别,在我们取得长足进步,新四大发明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特别牛的科技新闻在欧美曝出,看来我们是有差距的,我们还任重道远。
上学期结束前,我们去了一次中科院神经所,与他们商谈在学校建立“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可能,得到了积极的呼应。在那次交流中,神经所的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做出了“克隆猴”。1月25日,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登上学术期刊《细胞》的封面,信心又回来了。
这两个例子让我感触很深:做事不一定要争第一,但“高度”一定要有。达到“高度”基础是什么呢?坚守做人、做事的“标准”非常重要。
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实践:“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基础教育名校”到底应该如何建构?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真正能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个性特长?“聚焦志趣,激发潜能”的办学理念何时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能为上中学子的创新意识注入与众不同的基因?今天我想从高度与标准两个方面来分享自己的一些思考。
学校的创新型实验室无论在数量与质量上,放眼全球的中学,也是很不错的。同学们走入实验室的频率不低,时间也有保证,熟练使用一些仪器与做一些实验项目都对我们开阔视野有很大帮助,但这些科学玩具到底能玩出多少花头来?这需要我们对“高度”有自己的思考。哪些东西是平凡的?哪些东西是不平凡的?要有准确的判断。可以说在科学探究与学习的道路上,我们所做出的每一个动作,付出的每一份辛劳都是重要的,也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其中对细节的把握、对失败原因的总结与改良等等就是我们做事的“标准”。高度决定眼界与追求,标准决定态度与执着,两者都要有。
高中生到底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我们真不知道,但你们经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或许荣誉墙上那些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的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取得最高荣誉的学生,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代表了学校的在校生达到的“高度”。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高度”,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与鉴别能力。
同学们不应有下面的想法:这个项目某某同学远超我的水平,让他去做吧;参加完竞赛后,我已经拿到名校自招降分录取的机会,后面我就混混吧;某科成绩,我再花时间也上不去,多花些时间在别的科目上吧;等等。每个人的能力大小是有不同,但都应有追求自己能达到的“高度”的权利,它不是要与别人去比较,而是要与自己去较劲,干任何事都不要在意输赢,但要有不服输的精神。
我觉得:追求属于自己的“高度”,依从自己内心所想,无畏前行是每一个上中人应有的品格。
我认为,每个人在岁月的流逝过程中,都是在一个由“标准”与“高度”为坐标轴的平面上打下一个个的点,将它们用光滑曲线连起来就是人生。它是直线、二次函数,还是指数函数,或是别的什么函数,由我们自己的行动决定。
同学们,新的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希望你们认真思考一下自己心中的“高度”,琢磨一下做人、做事的上中“标准”,把长远目标放在心中,落实在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去。
没有人能帮你们在你的人生曲线上打点,但我们会陪伴你们,为你们的学习与生活保驾护航,同时,我们也会在自己的人生曲线上打点,能够让你们行得正、站得高、看得远,就是我们的“高度”与“标准”。守住心中的“高度”,尊重上中人应有的“标准”,饭一口口去吃,事一件件去做,任务一样样去完成。我相信:在这个繁忙而充实的学期中,你们会不断进步,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春天。
开学啦,让我们一起加油!谢谢大家!
文:冯志刚
编辑制作: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