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作为交会对接目标,“天宫一号”完成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作为我国首个载人空间平台,“天宫一号”先后接待六名宇航员到访,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的能力。
“天宫一号”设计寿命为两年,实际在轨工作四年半,超期服役并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及多项拓展技术试验,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空间站建设和运营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名副其实的“大功臣”。圆满完成使命的“天宫一号”这几天就将返回地球怀抱。在它“谢幕”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它所走过的辉煌。
【2011年9月29日】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CZ-2F/T1火箭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
【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我国首次无人空间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16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第二次自动对接后成功分离。17日,“神舟八号”飞船返回地面。此次任务标志着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飞船实现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进入“天宫一号”,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2012年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我国首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任务。
【2012年6月28日】航天员刘旺手动控制“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离。29日,“神舟九号”飞船返回地面。“天宫一号”进入长期运行轨道。
【2013年6月1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飞船交会对接,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名宇航员进入“天宫一号”,开展多项科学实验。
【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的配合下,为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了太空授课,演示了失重环境下一些独特的物理现象,并进行了天地互动交流。这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开展的教育类应用任务。
【2013年6月25日】“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分离后,成功实施我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26日,“神舟十号”飞船返回地面。27日,“天宫一号”转入长期在轨运营管理阶段。
【2016年3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官方消息:“天宫一号”全面完成各项在轨试验任务,正式终止数据服务。
“数”说天宫一号
【1】
“天宫一号”是我国第1个目标飞行器。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6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交会对接,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1次实现飞行器空间自动交会对接。
【2】
“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2年,由实验舱和资源舱2部分构成。
“天宫一号”由长征2号F/T1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3】
“天宫一号”完成与3艘神舟飞船的交会对接。
作为载人航天空间应用实验平台,“天宫一号”共进行了地球环境监测、空间环境探测、复合胶体晶体生长3个领域的科学实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实验数据。
“天宫一号”的可活动空间能够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2011年11月,“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对接,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完成空间交会对接的国家。
【6】
“天宫一号”共接待了6位航天员到访。在与“神舟九号”第一次组合飞行期间,航天员驻留了6天,开展载人环境维护操作、在轨航天医学实验和更换维修性试验等工作。
“神舟十号”的三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工作生活了15天,并为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了太空授课。
【8】
“天宫一号”是一个重达8.5吨的组件,是空间实验室的一个雏形。
“天宫一号”发射后,中国载人航天进入交会对接阶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由七大系统变为8大系统,增加了空间实验室系统。
【9】
“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下午9时16分3秒,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0.4/3.35】
“天宫一号”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它的直径比神舟飞船更大,前后各有一个对接口。
【15】
与之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大大拓展,达15立方米。
【52】
发射“天宫一号”的CZ-2F/T1运载火箭全长52米。
【90】
“天宫一号”绕地球一周的运行时间约为90分钟。
【1630】
“天宫一号”在轨工作1630天,圆满完成各项试验任务,于2016年3月21日终止数据服务。
文:华宇
编辑:张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资料及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