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机遇区、14.4公里双侧贯通漫步空间……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提升方案最新信息在这
今年上海启动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其中一项任务是逐步实现苏州河两岸公共岸线的贯通。这是继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之后,上海还岸于民、还景于民的又一诚挚之作。
记者今天从方案设计团队了解到,与黄浦江两岸贯通相呼应,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提升初步方案的研究重点是聚焦中心城区,即外滩黄浦江河口至外环线,两侧合计约42公里岸线——已贯通26.7公里;未贯通15.3公里岸线,约有63处断点。
为了把断点变成亮点,方案将通过“推进滨河功能提升区”“塑造公共空间的场所特色”“加强滨水活动策划”三个方面,实现功能提升、增强活力。
十大机遇区,丰富城市新体验
▲十大机遇区
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提升方案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将苏州河沿岸地区打造成城市内的生活型公共休闲活动主轴线,实现滨河沿线慢行休闲系统全线贯通,塑造开放、舒适、活力的高品质滨河空间体系,发展滨河地区文化休闲功能,丰富城市体验,激发城市文化活力。
十大机遇区包括:
临空产业园北段-北新泾苗圃园
风铃绿地-老真北二期区域
长风绿地-苏州河景观步廊区域
华政-滨河绿地-湖丝栈创意产业园区域
东新村四期-景源时尚产业园区域
M50-不夜城区域
汉中路地铁站-东斯文里区域
四行仓库及对岸区域
苏河湾区域
外滩源区域
这些区域将结合本次改造升级,实现滨水公共空间的贯通及品质提升。
三类功能型公共空间,能买能观能憇
沿岸主要公共空间将被划分3大功能类型——商业型、文化型、生态型,借此优化完善空间布局,提升场所的特色活力。
商业型,如天目西路滨河商业空间。针对不同人群,设置商业、休闲、娱乐、观光等复合功能。
文化型,如四行仓库滨河文化空间。保护并合理利用历史建筑,实现建筑功能置换、外部场所营造,激发文化魅力。
生态型,如长风绿地滨河生态空间。注重生态元素的保护,打造滨河绿色斑块,作为日常休憩、运动场所。
四类沿河界面,将美从滨水引向腹地
设计团队透露,对城市桥下空间、防汛视野空间、河面景观空间、服务配套设施等将实施全面改造,加大历史遗存的保护开发,加强沿线旅游观光设施规划建设的整体统筹,注重滨水空间向腹地延伸的美丽街区建设等。
结合不同区段开展功能河岸界面,包括商业界面、文化界面、生态界面、休闲活动界面等。
商业界面——低层宜部分采用骑楼或大面积幕墙等形式,向河滨打开。如武宁路家乐福滨河商业界面。
▲武宁路家乐福滨河商业界面
文化界面——通过空间、材质等突出历史建筑,保持周边建筑风格统一。如华政校园滨河文化界面。
▲华政校园滨河文化界面
生态界面——通过灌木乔木搭配,形成核心节点层次丰富、一般区段秩序感强的绿化界面。如朱家浜生态界面。
▲朱家浜生态界面
休闲界面——滨河生态空间中零散分布的小型滨河休闲、运动空间。如蝴蝶湾绿地休闲活动界面。
▲蝴蝶湾绿地休闲活动界面
14.4公里漫步空间,站在桥上看风景
▲贯通漫步空间
循系统性、因地制宜、协调共享等原则,设计方案将确保漫步空间,兼顾跑步功能,形成约5.6公里单侧贯通、约14.4公里双侧贯通。保证单边贯通区域通过跨河桥联通,规划在22座车行桥、7座步行桥的基础上,新增车行桥、步行桥,并将骑行功能纳入市政道路网络。
文:史博臻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戎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汽昌河发布“移动众创空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