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帆风顺”,世人这美好的祝愿,对长年出没在西沙南沙波涛中的他们而言,更多的只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更“惊险”的经历,是在小艇从盘石屿返回母船的途中。驾驶员林亚弟突然发现小艇的排气管冒黑烟,机工长王照东立即让停船检修。原来是小艇在盘石屿冲滩时,沙子吸进了冷却水管,把滤网堵住了。好在海上生涯二十多年的王照东经验丰富,20来分钟就排除了故障。
“这个小艇其实是救生艇,我们现在把它当作冲锋艇在用,”林显科感慨地说,“什么时候,我们能有一艘适合南海海况的冲锋艇就好了。”
航程900多海里的西沙巡检基本完成,在返回海口的途中,记者请教唐云贵,高尖石究竟能否建灯桩?
“我这几天也一直在琢磨,这样的海况,人都不容易上去,该怎么建?”他边思考边回答,“这风高浪急滩又浅的,确实是一对矛盾。高尖石不适合搞大面积浇筑,看来上部应当按个铝合金灯桩,主体部分在陆地上先做好,下部的基础结构采用预制块拼装的方式,最后到现场‘植筋’。”他见记者不明白“植筋”这行话,就解释道,“就是把基础部分的钢筋插进岩石里固定住,最后拼装完成。估计将来最大的成本还不是建设,而是维护。这里从海口开船过来有好几百海里啊。”
这让记者想起洪四雄的话,“在西沙、南沙建一座灯塔的成本,是在大陆上建的5至10倍。”
此前,在书本上看到灯塔,只知其巍峨和光明;到了海上,方知其建设和维护有多难,要付出多少辛苦!
南海航保人,都是浪花上的好汉!
记者手记
每座灯塔里都有一道微笑的彩虹
▲南海航保人乘小艇向浪花礁灯塔进发
鹿屿岛,位于汕头港的主航道通往外海的咽喉要道处,岛上有着一座始建于1880年的红色圆形铸铁拼装灯塔,原装有300毫米牛眼镜旋转灯一具,脚下还有作为声响助航设备的两座英国19世纪制造的雾炮,它是我国南海海区迄今最为古老的近代灯塔之一。
汕头航标站站长杨俊杰告诉记者,1840年,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1859年,清政府被迫同意西方列强在汕头设关开埠。1868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向清政府建议,为保障远航的商船航行安全,应在必要的地方设置灯塔。于是,一向祈求妈祖庇佑渔民安全的汕头地区,首次出现了近代助航设备———灯塔,这预示着历史将翻开新的一章。
如今,在红色老灯塔边上,又矗立着一座造型宛如“渔女擎灯”的新灯塔。在岛上值班的老师傅李貌说,新塔建成也有21年了。
▲三沙市政府所在地永兴岛的港湾堤头灯桩迎夕阳
记者提出,能否上新灯塔看看?李貌说,行,但上去必须光脚,不能穿鞋。
客随主便。当记者走上新塔里九九八十一级铁梯后,才明白为什么必须光脚:每一级台阶都刷着油光铮亮的绿漆,几乎一丝灰尘也没有。再爬上10级铁梯进入灯室,意外发现灯室拉着厚厚的窗帘。“我们每天早晨熄灯后就拉上窗帘,晚上开灯前再拉开窗帘,”李貌解释说,“我们怕阳光太强烈把灯具晒坏。”
这让记者意外地感动了:他们是把这灯塔当作自家的卧室一样在保养啊!
趁阳光洒满灯室,记者细细观察中间的灯器。突然发现,灯器中间,竟有一道彩虹。阳光经过几面透镜的交替反射,呈现出一道两边向上、宛如正翘起嘴角微笑的彩虹!
南海的每座灯塔里,都有一道微笑的彩虹。
文、图:本报首席记者 郑蔚
编辑:王秋童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