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创新·打响上海四大品牌 | 做好“加减乘法”,夯实高质量“上海服务”
上海宝山区提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18条措施,同步发布《关于加快宝山邮轮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浦东新区一个月内两次推出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多条举措为国内首创;杨浦区把政务工作站设到园区,拓展“嵌入式政务服务”……
作为上海重点打造的城市品牌,“上海服务”内涵深刻:它是在服务经济能级上做“加法”,是在政府简政放权、简化流程上做“减法”,是在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在长三角联动发展上做“乘法”……做好这道“加减乘法”,将让上海成为一座高质量的“服务之城”。
加法:用创意提升服务经济体验度
就在3月底,从上海起步的“新消费”代表——盒马鲜生又一次把服务标准提升了一个层级:上海各盒马鲜生门店全部实现24小时服务,哪怕在深夜或凌晨,消费者都能随时在线下单,并享受最快30分钟送达的配送到家服务。
“用户的夜间需求是切实存在的,以前因为种种原因被压抑,我们释放了这种需求。”盒马鲜生CEO侯毅表示,这是盒马鲜生首家门店开业两年多来的又一次模式创新,也让盒马鲜生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24小时配送服务的商业业态。
服务经济占GDP比重超过70%,上海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服务之城”,但仅有“体量”是不够的。擦亮“上海服务”品牌,必须在功能化和高附加值等核心功能上做文章。
目前,上海正以创意提升服务经济体验度,为服务经济做“加法”。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打造“工厂+商业”新业态、上海市百一店商场内的“大剧院”“梧桐”“弄堂”等主题区烙上老上海印记、七宝万科购物中心把体验式消费放到屋顶,让消费者一边享受美景一边购物……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服务经济的创意、体验及情怀都有了施展空间,个性化的场景消费、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着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定制化不断发展,给了“上海服务”更多可能。
减法:“店小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几天前,上海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平台上线,为申请人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申请人只需进入“一窗通”即可一次性完成开办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公安刻制公章、税务涉税事项的在线申报,并可享受银行开户预约、社保用工办理等服务。
通过流程再造,开办企业必须环节由以前的7个减少至3个,开办企业时间由22天缩短至5天。
去年底开始的一场大调研,让上海政府部门有机会全面梳理并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上海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在“放管服”改革上勇于做“减法”,将该放的权放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缩短企业办事全流程所花时间和费用,提高办事效率。
大调研要发现“真问题”,也要找到“真答案”。上海税务部门自我加压,新办企业涉税事项过去要办3天,现在30分钟就能办结领到发票;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与“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合作,为企业提供注册登记服务的网点拓展到300个;上海启动不动产登记“全·网·通”服务改革,办理交易登记时限将从原来的41个自然日缩至5个工作日……
以“店小二”姿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还要跨前一步做“减法”。去年4月,浦东新区先行探索实行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推荐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直接申请永久居留。不到一年时间,浦东新区上周又发布了人才发展“35条”,从“盯人”到“盯团队”,想创业者所想,更授予顶尖人才自主推荐权,为其组建科研团队提供强力支撑。
根据市工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上海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37.43万户,其中企业191.45万户。目前上海每千人拥有企业77户,居全国省级行政区划第一,已超过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
乘法:借进口博览会东风实现“溢出效应”
今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办。自去年12月启动招展工作以来,进口博览会筹备工作进入快车道。截至3月底,已有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600家企业报名参展,逾600家企业签约参展。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机遇。上海正着力构筑新时代战略优势,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东风”是一大契机。记者了解到,上海已经制定了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近20项城市保障工作方案。比如,在距离博览会举办地3公里左右的嘉闵高架桥立交段,S26公路入城段正在加紧施工,争取在博览会开幕前建成通车。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博览会期间,争取实现展会场馆餐饮区域九大类20个品种食品可追溯、全覆盖。此外,在博览会期间,上海海关、检验检疫、商务等部门将为参展方提供各项便利,并使贸易便利化成为常态,推动上海对外贸易再上新台阶。
当“上海服务”遇上高规格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服务”品牌将不仅使上海受益,更有机会产生“溢出效应”。据悉,虹桥商务区已成立“海外贸易中心”和“长三角国际贸易展示中心”两大功能性平台,前者是海外贸易及投资服务机构、组织集聚地;后者则将打造中国最大的国别贸易长期展示中心和有高度服务功能的长三角贸易展示交易中心。
作者:徐晶卉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