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中国孩子喜欢阅读!一次性信息给阅读带来新挑战,中小学生阅读需要“信息流畅力”
面对“一次性信息时代”的碎片化知识,中小学生阅读遇到新挑战。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来自全国9个省市的400余名中小学校长、图书馆馆长齐聚上海市向明中学,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专家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信息流畅力”,是眼下学校阅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选书难”,孩子、家长和教师共同的迷茫
阅读习惯的养成,关键节点往往在13岁以前,也就是说,校园阅读的开展是人阅读兴趣养成的关键时期。然而如何指导中小学生阅读,老师和家长却很“迷茫”。
出版家、作家聂震宁提到,一位美国教授到山东考察时发现,国内三四年级的小学生还在阅读绘本,在这位美国教授看来,这个年级的学生应该进入文字阅读阶段。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社曾面向全国的近10万名师生和家长调研发现,接近75%的孩子喜欢阅读,其中3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但无奈的是,50.59%的孩子表示“因为学业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34.63%的孩子表示“不知道看什么书”,20.89%的孩子表示“爸妈推荐的书枯燥难懂”。
“阅读书目多,学生差异大,不知道如何为孩子们选书”也成为学校教师在阅读教育上遇到的困扰,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自己阅读教学方法存在欠缺。
此外,55.8%的家长也比表示“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35%的家长表示“不知道该给孩子买什么书”,28%的家长“不知道如何辅导孩子阅读”。
学生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知识
“早晨读报时,你再打开手机,就会发现许多信息已经又更新了,信息成为了短暂的一次性商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认为,在“一次性信息时代”,中小学生面对大多是碎片化的知识,这时候,学生需要的是“信息流畅力”——即在快速变化的信息中提取必要的、有用的知识,理解其中的内涵,并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眼下,中小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背诵大量的基本知识,需要更高阶的思维能力,包括如何选择、分析和判断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中小学生在学习和阅读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引导的,也是眼下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阅读具有双重意义。”葛剑雄说,阅读一方面具有工具性意义,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研究,但随着人们的生活被互联网深刻影响,中小学生的工具性阅读环境发生了变化;阅读的价值性意义,就在于阅读亦是人生的乐趣和追求,通过阅读养成良好的品格、提升精神境界,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阅读环境趋好,但阅读辅导需求仍没得到满足
值得欣喜的是,如今校园阅读教育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调查中,超过74%的学校有图书馆供孩子阅读并推荐相关书目,42%的学校还有阅读教育的环境布置。但阅读辅导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聂震宁曾呼吁,在中小学生课程中单独设立阅读课,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有38%的学校开设了相关阅读课程。
传统的学校图书馆存在着自身发展定位不明确、馆藏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馆员专业素养需提升等问题。看到这些,向明中学校长芮仁杰在学校里创办了“震旦书院”,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阅读环境。图书馆里买什么书由学生说的算,“震旦书院”设立了诸多研究室,学校鼓励教师将学科教学与研究室挂钩,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空间。
嘉定区教育局副局长祝郁介绍说,为了培养一批自信、幸福、有专业能力的图书管理员,嘉定区完善学校图书馆馆长聘任制度,以吸引更多高素质教师加入学校图书馆。
文:张鹏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