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世界 | 用手吃饭是不讲卫生吗?印度人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生活仪式

2018-05-03信息快讯网

行走世界 | 用手吃饭是不讲卫生吗?印度人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生活仪式-信息快讯网

▲参加印度共和国日阅兵彩排的士兵坐在地上徒手抓饭吃。东方IC

去印度之前,我就对印度人用手吃饭的习惯有所耳闻。在印象里,这应该是“不太讲究卫生”或“底层人”的生活方式,如果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自然会改变这一习惯。然而在新德里五星级酒店孔雀饭店(ITC MAURYA)布哈拉(BUKHARA)餐厅的见闻,使我有了更多思索。

这家大名鼎鼎的餐厅以北印传统食物为特色。“布哈拉”是乌兹别克斯坦城市,9至10世纪时为波斯人建立的萨曼王朝首都,从这个名字便可看出北印食物与中亚民族千丝万缕的联系。布哈拉保留着最地道的北印风味和烹饪特色,至今依然使用印式筒状泥炉制作食物。包括普京、克林顿夫妇、奥巴马等许多名人都曾光顾此地。餐厅价格自然不菲,一顿饭人均至少5000卢比(人民币约500元)。

走进餐厅,所有的客人衣着考究,但都熟练地用手拿起馕,裹蘸着汇聚各种香料的菜糊大快朵颐。服务小哥看出我这个外国人的诧异,眨眼一笑:“我们不提供餐具,希望您可以用手感受食物的原汁原味。”

小哥告诉我,饮食不仅为了果腹,也是感官体验的过程,手的触觉与味觉、嗅觉同样重要,是饮食过程不可去除的一部分。通过手与食物的接触,人们能在意念中对食物予以更强烈的关注和尊重,体验到人与食物、与赐予食物的神灵之间的深刻联系,从而将身体与精神更好地联结起来。我不禁对此前的偏见汗颜,也感到很有趣。照这种阐释,餐具俨然如宗教改革前的神职人员,破坏了人与食物的直接交流,吃饭是一种精神生活仪式,直接上手倒更加高阶。

许多研究印度的学者认为印度文化里有“轻物质、重精神”的特点。这并非说可以全然抛弃物质,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追求好日子也是人之常情。印度的特点在于现实生活受到宗教的强力介入,一举一动都被赋予更多的思想阐释和精神意义。因此,从精神角度解读印度人一些看似“奇葩”的举止,才有可能达成真正的交流和理解。

比如,我们中国人练太极,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近年来瑜伽在国内风行,绝大多数练习者是女性,目标非常现实,就是为了瘦身塑形。“瑜伽”在梵语中原意是“连接”,通过身体的练习使人接近神的精神状态,最终落脚点还是精神证悟与解脱。我在印度参加过当地瑜伽班,老师是一名柔软的男胖子,每次课程结尾,他都认真带领全体学员打坐,深吸一口气,徐徐吐出并口念长长的“呜——”,如是循环三次。在印度教徒看来,这是瑜伽练习必不可少的仪式。

再看印度街头,最庄严洁净的建筑是神庙。贫民窟边上可能垃圾成山,大街小巷可能尘土飞扬,但一进入神庙则如洞天福地:金碧辉煌的神灵塑像、光滑如镜的大理石地面、新鲜馥郁的鲜花装饰,每一个进庙的人都脱鞋赤脚,不允许尘世的污垢弄脏神圣的殿堂。艰难度日的穷人,也要把所剩无几的钱财奉予神灵。到各地旅行,景点多是敬献给神灵、连绵不绝的殿堂、雕像、壁画,歌曲、舞蹈、绘画等艺术作品也多有浓重的宗教内涵,而少见如《清明上河图》描绘市井风俗或如《富春山居图》展示人与自然联系的作品。作为文明古国,印度为人类贡献了卷帙浩繁的哲学作品,吠陀经典处处是对生命本质的叩问,最早的佛经动辄数十万甚至数百万言,连篇累牍地阐述繁芜的哲学思想,却没有留下一本连贯的历史书。连《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这样塑造了文化传统的经典之作,居然连成书年代和作者姓名也模糊不可考。仿佛尘世中的细节都无足轻重,不值得细致入微的书写记录,只有永恒的“梵”值得皓首穷经的追求。

一天清晨,我在新德里的洛迪公园散步,这座公园保留了不少15世纪德里苏丹国时期的伊斯兰建筑。天朗气清,鸟鸣啾啾,清真寺与陵墓古意悠远。忽见一对新人正含情对视、以陵墓建筑为背景拍婚纱照。在中国,我们向来对鬼神世界保持敬畏和疏离,恐怕不会有情侣跑去十三陵拍婚纱照。出于好奇,和他们攀谈了几句。小伙子兴高采烈地说:“这里风景优美,很棒!我们还计划去泰姬陵拍!”我忽然明白,对印度人而言,鬼神与世俗的领域并没有泾渭分明的划界,甚至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将世俗的一切赋予宗教和精神的深意也就自然而然了。

印度教神灵中有一位象鼻神伽内什,是大神湿婆的儿子,湿婆误砍下他的头,又找了个象头使他复活,因此成就了他呆萌可爱的形象。伽内什同时掌管智慧和财富,印度朋友告诉我,这当中蕴含深意:财富固然重要,却需要智慧制衡。如果一个人获得了巨额财富而没有济贫扶弱的智慧,那么很快就会破产,因此在获得财富的同时也需要拥有使用财富的智慧。这大概是展示印度人物质与精神观的最好例证了。

作者:水心

编辑:陆益峰

责任编辑:沈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儿科医生警告:别再用手机哄孩子啦!!!睡眠障碍、头痛、视力从从1.0下降到0.5……
“延安鲁艺”的珍贵版画,历经73年,漂泊印度以及美国多地,终于归来!
6亿国人存在睡眠障碍,“中国治失眠第一人”独家揭秘5条生活规矩,守好了不再失眠!(附独家助眠方)
为什么痛风爱“咬”脚趾?日常生活中又该怎样调护?
生活节奏加快、精神紧张、睡眠质量下降、亚健康状态……有这些症状就要当心过敏了
弘扬匠心,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专家们这样说
浦东构建15分钟体育生活圈,共享公共运动场
习近平与印度总理将举行非正式会晤
全球智库观点 | 印度为何一面反对别国实行贸易保护,一面又自己增加关税
文汇时评 | 打造“中国人的精神春节”一一国家阅读节
《起跑线》里这个妈妈,并不是印度女性的日常
从《九色鹿》《山水情》到《大闹天宫》《渔童》……有一种工匠精神叫“中国动画学派”
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在印媒发表署名文章《中印合作超越分歧》
上海通报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
读懂马克思·院长名家谈⑥ | 马克思的精神遗产是什么?
习近平考察北大:广大青年拥有广阔发展空间,承载伟大时代使命
解读日本自民党派阀政治:谁当首相他们说了算
《时代领跑者——上海劳模口述史》在沪首发,用好“劳模精神”的“金矿”,培育“大国工匠”
超强沙尘暴席卷印度北部,已导致77死143伤
传承五四精神,谱写新时代青春华章
成功抢救“钢铁英雄”邱财康60周年,“瑞金烧伤”精神历久弥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政府联合声明
2018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揭晓 来看看这些新奇玩意儿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刚出道时只是在巴黎讨生活的无名文青,如今他的一幅画拍出7.33亿元
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就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答本报驻印度记者问
全宇宙最高冷的谢耳朵结,婚,了~《生活大爆炸》本季大结局齁甜!理科男情话实在太会撩!
齐聚青春力量孵化“匠人精神”!“汇创青春” 2018第三届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季 ·工艺美术类揭幕
350位印度友人母亲节来沪献血,6年已献出超千人份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三位藏族妈妈心声:传承老西藏精神,期待生活更美好
跟着鸟儿的歌,感受巴洛克时期的爱情、春光与生活
是谁用手风琴弹奏一首《菊花台》?国内首支以手风琴演奏与舞台表演相结合的大学生乐团走过10周年
纣王遭到报应竟因喝酒触犯神灵?印度人用这种饮品“长生不老”!这些食物不简单!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