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牌影戏院纷纷华丽复出,下个百年,续写海派风流
中国大戏院、长江剧场、上海大戏院、黄浦剧场、美琪大戏院等沪上老牌剧院纷纷华丽复出……图为崭新的中国大戏院外立面。
一世纪风雨,“老剧场”不老;整装再出发,舞台正青春。
一座座崭新的剧院“破土”而出,不断刷新城市的文化地标;一处处老工业遗址向演艺空间华丽“转身”,功能置换再现其经济和美学价值。一个个小而美的戏剧空间自商业综合体的腹中“诞生”,让戏剧艺术和时尚消费生活无缝对接……
近年来,上海剧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上海经文化主管部门备案的剧场已多达149个,新剧场仍在源源不断地涌现。在时尚现代的新建剧场不断扩大这这座城市的文艺地图时,一批历经风雨、见证沧桑的老戏院也在经历了整修后,强势回归。
“重装上阵”的中国大戏院,保留了1930年初建时的原貌,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精心修缮六年。中国大戏院标志性的三层观众厅、外立面尖塔、欧式古典的内饰和天花造型等,均保留了过去的味道。(袁婧摄)
日前,有着88年历史的中国大戏院在经过六年的精心修缮后,即将在下月隆重“复出”;“话剧《雷雨》《日出》的首演地”长江剧场也进入了重新开门迎客的冲击阶段;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前不久进入了为期一年的大修。而“国歌唱响地”黄浦剧场,上官云珠、孙景路登台献演的“海上银府”上海大戏院,以及有着“美轮美奂、琪玉无暇”之誉的美琪大戏院已经相继“重装上阵”……上海舞台迎来了一桩桩老剧场的新事。她们将以久经岁月和风雨的阅历、见识和智慧,接续城市的历史,预言文化的未来。
百年前,名人名团名作在此“停靠”,留下佳话无数
老剧院,见证了百年前上海的文化景观。彼时的上海,留下过无数名家名团的足迹,是海内外时尚风潮的聚集地。哪里有时髦的剧本?哪里有难得一见的演出?哪里有最红的大师名家——来上海,一定能瞧见。
历史上西班牙人雷玛斯筹建的虹口大戏院
三、四十年代,上海最摩登的文化生活莫过于看话剧、看电影,由此兴起了一股建设新式影戏院的热潮。如今的黄浦区和虹口区就是当时剧场建设的集中地,数十个大小剧场点缀其中,形成了文化发展的活力地带。直到今天,不少老牌剧院依旧为一些知根知底的老人们所津津乐道,在它们的身上,承载了人与城市的故事,见证了上海演出市场与文艺创作的繁荣记忆。
卡尔登大戏院,就是那个时候的“话剧艺术中心”。中国现代话剧的扛鼎之作《雷雨》《日出》就是在这里首次公演并产生了巨大轰动。新中国成立后,卡尔登大剧院更名为长江剧场(并沿用至今),它依旧是上海话剧的“大本营”,在戏迷心中拥有崇高地位。
在1980年代,上海两大话剧表演团体——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青年话剧团在这个剧院上演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中外名剧,平均每个月有十几场话剧演出,市场相当红火。后来,长江剧场还自发组织了话剧俱乐部,成员全部是长江剧场的热心观众。上海青话的导演胡伟民,表演艺术家焦晃,编剧赵耀民等话剧界名人,不仅为观众编戏、导戏、演戏,还经常来长江剧场召开话剧观众讨论会,场面非常热闹。
上海大戏院也在原址上完成重修不久,与上海文化广场仅一路之隔。这座初建于1943年的影戏院,曾一度专演艺华剧团的话剧,孙景路、上官云珠、蒋天流等明星都在这个舞台上留下过足迹。
虽然话剧和电影是上世纪的新潮流,但戏曲始终占据着文化演出的“半壁江山”,传统曲艺的经典魅力隽永深长。中国大戏院就拥有过一段辉煌灿烂的曲艺风华史。在这里,梅兰芳、梅葆玖父子首次同台,李玉茹率团在炮火声中坚持演出至上海解放,“冬皇”孟小冬在这里告别舞台……厉慧良、马连良、周信芳等众多梨园名家名角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在“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蓝图里,“百年剧场”再梦下一个百年
英国老维克剧院,德国德累斯顿申培尔歌剧院,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无论在英国、美国、德国、波兰还是俄罗斯,“百年剧院”都是这些全球文化重镇中不可或缺的灵魂。岁月是她们的底色,历史是她们的骄傲。因此不难理解,为何上海的这些老牌剧院,在几十年、近百年后重现大众视野,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修旧如旧”,保留原貌,安放着穿越岁月的记忆。
2016年重新对外开放的美琪大戏院。(叶辰亮摄)
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蓝图上,这些老剧场将再续她们的梦想与荣光,成为市民观众与文化艺术的精神纽带。
老剧场一旦“重出江湖”,即为新的市场参与者,将和其他剧院一起站在同一条市场的起跑线上,接受来自行业激烈竞争的挑战。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历史机遇和城市的转型升级,她们必须抓住一个“新”字——新鲜的经营理念,全新的功能定位,独一无二的市场价值,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驻场品牌。
中国大戏院一开幕,就是一个“大动作”。一场将要持续三个多月的戏剧展,汇聚了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戏剧精品,其中多部剧目是亚洲首演或中国首秀,充分展示上海演出市场的吸引力和“码头”功能。
德国名导奥斯特玛雅的《海达·高布乐》、法国戏剧一线作品、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雪·覆盖下的真相》等均是打着“飞的”都不一定能看到的好戏。而不久前刚刚独挑“梅尚程荀”四大派的史依弘,和致力于传播京剧艺术的余派京剧女老生王珮瑜,也即将站上新开幕的中国大戏院的舞台。88年前中国大戏院戏曲艺术的魅力与风华,即将重现于世人面前。
位于北京东路、贵州路口的黄浦剧场同样是上海老牌影戏院之一,有着83年悠久历史,原名金城大戏院,是人们记忆中的“国片之宫”。作家余秋雨曾提及过黄浦剧场,他说小时候因为电影票便宜,就到黄浦剧场连续看了两部俄国拍的莎士比亚戏剧片,当时非常震撼,觉得戏剧艺术完全是一个可以终生投入的地方。
重新定位后,小巧的黄浦剧场走的是时尚精巧的发展路线。由一个中剧场和一个黑匣子剧场组成的它,一直以来欢迎着前沿戏剧的“光临”。不仅有来自爱丁堡、法国阿维尼翁等国际艺术节的最新节目,还有当下最流行的高清戏剧NTlive的放映,令这座老牌剧院焕发出新的光彩。
那些“焕然一新”的上海老牌影戏院
中国大戏院:牛庄路704号
中国大戏院曾是上海京剧的“四大舞台”之一。经过六年的精心修缮,中国大戏院即将于下月正式开业,并保留了1930年初建时的原貌。改造后的中国大戏院,主体建筑面积达到5320平方米,座位数878座,并配备了国际顶级的舞台灯光和音响设备。将来,它定位于以综合戏剧演出为主的中型专业剧场,与周边剧场形成错位竞争。
长江剧场:黄河路21号
长江剧场前身是著名的卡尔登大戏院,于1923年建成,素有“中国话剧大本营”、“东方巴黎的名片”之美誉。自1936年起,中国现代话剧的扛鼎之作《雷雨》《日出》相继在此首演并产生轰动效应。当时外国话剧团来沪,均以在此演出为荣。1951年,戏院更名为长江剧场。
即将启幕的长江剧场内含两个小剧场,“红匣子”剧场将服务于小型传统戏曲演出,而“黑匣子”剧场灵活自由的舞台模式将为实验性戏曲作品搭建平台。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福州路701号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原名天蟾舞台,始建于1925年,取“月精蟾蜍折桂枝”之意命名。观众席分设四层,共有座位3917个,成为当时上海新式剧场之最。近百年来,天蟾逸夫舞台见证了一代代艺术大家的崛起与传统戏曲艺术的盛况。
今年1月,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正式启动了为期一年的大规模整修。这是继1994年改建后天蟾逸夫舞台迎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
黄浦剧场:北京东路780号
于2016年“重装上阵”的黄浦剧场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是金城大戏院,始建于1933年。早期曾有《渔光曲》《风云儿女》等大量国产优秀影片在此首映,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也首次在此唱响并传播。1957年底,周恩来总理应著名淮剧演员筱文艳邀请,提议剧场更名为“黄浦剧场”并亲笔题字,黄浦剧场由此得名,沿用至今。
装修后的黄浦剧场焕然一新,舞台设备、配套设施齐全,能满足各类中小型演出的需要。除了495座的二楼中剧场外,还在一楼新增了沪上稀缺的“黑匣子”小剧场,适合多用途的演出需要。
(袁婧摄)
人民大舞台:黄浦区九江路663号
人民大舞台是上海最早的京剧演出场所之一,于1909年落成开业。1914年,梅兰芳与王凤卿南下在此登台。大舞台成为海派京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地。2011年,人民大舞台经过翻修后重新开放,成为上海炙手可热的话剧剧场之一。剧院共设1006个座位,同时兼具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等国内外各类演出及其他综艺活动的演出功能,属于大型剧院。
共舞台ET聚场:黄浦区延安东路433号
共舞台ET聚场的前身为上海共舞台,始建于1927年,为当时远东赫赫有名的大世界游乐场的一个组成部分。2012年重新开放,并正式更名为“ET聚场”,可容纳千人。ET聚场的演出定位以18-40岁都市人物为主,是深受上海年轻观众喜爱的热门演出场地。
美琪大戏院:江宁路66号
上海“地段最好”的剧院之一。它建于1941年,建成之时,定名美琪,取“美轮美奂,琪玉无暇”之意。在经过五年的精心修葺,美琪大戏院在2016年重新对外开放,戏院共1261个座位,可承接大型歌剧、芭蕾舞剧、音乐舞蹈为主的综合性剧场演出,是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演出场所。
作者:童薇菁
制作编辑:童薇菁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