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断学习,在未来是否会取代医生?AI机器人“小葛”与医学院士对话
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办的“第十二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18)”昨天,在黄浦江畔的上海世博中心举行。AI(人工智能)机器人“小葛”出现在开幕式现场并与大会主席葛均波院士“对话”。主办方还特设一个“院士尖峰时刻”环节,邀请6名院士和4家领衔医疗AI发展的科技公司共话医疗与AI之间的关系。
葛均波表示,心血管病发病率仍处于上升状态,除了加强临床工作、提高科研水平、推动医学科普等,还能通过怎样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水平,如何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跨学科的资源优势,共同改进心血管疾病从预防、诊疗到康复的模式,依托人工智能大幅度提升效率和准确率,是本届大会所讨论的核心所在。
参加医疗AI对话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葛均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内分泌专家宁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肝外科专家樊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消化病专家李兆申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医学超声和电子学专家王威琪教授,以及领衔医疗AI发展的腾讯、阿里健康、IBM、讯飞医疗等科技公司的嘉宾。
AI具体能再哪些方面落地?
各位院士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葛均波院士指出,在面对基层区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提高救治效率;李兆申院士认为AI在效率和体力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他在消化内镜系统引入AI,极大减少了医生的工作量;樊嘉院士认为当前AI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在综合判断上仍有欠缺。专家们表示,AI目前主要在影像诊断、基因筛查等领域应用,但对于具体患者的治疗决策,可能不单单是学术能够解决的,还有更多的人文因素。
尽管人工智能的概念早已诞生,但在医疗领域中的大规模应用尚不足10年,当前医疗与AI的结合还相对表浅。但随着AI不断学习,在未来是否会取代医生,真的让医生失业?王威琪院士表示,AI在医学的应用并非可以覆盖每一个角落,在具体问题的决策上仍有赖于人类;宁光院士指出,AI要大规模或者说深度应用仍然面临着伦理难题,而且对于人类大脑的研究会决定AI的上限,因为AI是在模仿人脑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话,无论是医学领域的院士还是科技公司的科学家,对于AI均持审慎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