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不止是普希金、托尔斯泰,白银时代作家了解下
谈及俄罗斯文学,一般读者熟知的似乎多是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文学大师。但如今,“白银时代”已成世界文学史上专属术语,特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普希金、托尔斯泰等造就的“黄金时代”后,又一风起云涌、群星璀璨的文学时代。白银时代作家同样是20世纪俄罗斯雄厚文化成就之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这些作品应该重新回到当下读者的阅读视野。
最近,浙江文艺出版社“双头鹰经典”丛书最新推出的两部小说《彼得堡》《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带领读者跟随两位俄苏文学大师足迹,回望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双头鹰”源自古代拜占庭帝国国徽,一头望向东方、一头望向西方,象征欧亚两块大陆的统一及文化融合,后成为俄罗斯国家标志。“双头鹰经典”第一辑收入的作家均为20世纪上半期俄苏作家,包括布尔加科夫、勃留索夫、索洛古勃、安德列·别雷、布宁、安德烈耶夫等人作品,如此大规模翻译引进这些经典作家作品在国内尚属首次。
日前在钟书阁徐汇店举行的新书分享会上,同济大学教授张闳、资深编辑叶开谈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派文学大规模进入国内读者视野,包括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马尔克斯、卡尔维诺等,但与这些作家相提并论的20世纪俄苏文学大师如安德列·别雷、勃留索夫、索洛古勃、布尔加科夫、布宁、安德烈耶夫等,却似乎没有赢得与其文学成就相对应的耀眼。
其实,1965年捷克学者雅·尚达把别雷与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相提并论,认为他们四位是实验家型作家,是现代小说改革者。以别雷《彼得堡》为例,它与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尤利西斯》和卡夫卡《变形记》,被纳博科夫评为“20世纪前期西方四大小说名著”。
小说凭借丰盈的想象和跳跃的意识流描写,再现了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彼得堡十天里所发生的故事。不按时序构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意识活动,共同绘织出一幅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末期多重奏图景。在作者笔下,“彼得堡”不再是纯粹的地理概念,它联结着历史与未来,成为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的交接点”,具有世界规模的象征性。
《彼得堡》中主人公大量的回忆、想象和内心独白,让人联想起通过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类社会缩影的长篇巨著《尤利西斯》,后者创作于1914年,《彼得堡》的出版与之相差不过两年,小说中洋溢着作者丰盈想象力和转瞬跳跃的意识流动,可谓早期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在张闳看来,《彼得堡》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别雷就是俄罗斯的乔伊斯。“初读非常震撼,小说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快速闪现各种各样的景观,就像坐高速列车窗外闪过的景观一样,呈现了流动的城市景象。”
白银时代文学充分吸收了当时世界文化的成果,给人感觉特别前卫,这也就不难理解,别雷将自己对艺术、生活乃至人类命运的独特认识融入了《彼得堡》的创作中。《收获》资深编辑、作家叶开说,在中国除了少数专业读者外,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作品还未形成广泛深入的阅读,这也使得作品的出版能为读者带来从古典过渡到现当代的崭新阅读体验。“《彼得堡》呈现的已经不再是铁板一块的俄罗斯文化,它通过蒙太奇甚至心理现实主义方式,拼贴式展现出文化纷繁复杂的时代。”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则是著名作家伊万·布宁唯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历时七年完成。小说以主人公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用散文诗一样的优雅笔调,将大自然的声音、气味、色彩和光线,细腻捕捉并诉诸笔端,回忆了俄罗斯乡土民风。
在张闳看来,布宁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传统,细腻舒缓,与别雷的风格形成鲜明对照。“《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写的是没落贵族,所描写的生活还残留着19世纪的影子。在马车时代和火车时代的转换时期,布宁还停留在马车时代的叙事节奏,让我们感觉到真实的俄罗斯大地的乡土气息。”他说,从古典到现代,从19世纪黄金巅峰时期到20世纪初白银时期,这两部作品让中国读者看到两种不同形态的俄罗斯。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