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用科技力量探索新知
为庆祝中南建交20周年,中国和南非将举办“中南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图片展”。图为图片展展厅。
在习近平主席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中南科技界人士对此访推动两国合作满怀期待和信心——
一起用科技力量探索新知
7月23日,位于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的南非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的国际会议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地布置展览。从探究几百万年前的人类历史,到追寻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起源,从探测地底矿物的分布,到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100余幅大图片分别展示了南非科技创新成就、中国科技创新成就和中南科技创新合作成果。
为庆祝中南建交20周年,“中南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图片展”和“中南科学家高级别对话会”两场重大科技创新主题活动即将举行。双方科技界人士纷纷对本报记者表示,期待并相信习近平主席对南非的访问将推动双方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让科技创新为中南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中非互利合作与南南合作展现新风貌。
“我们应当更多地共享知识”
在南非北开普省的旷野中,一座座无线电接收器排列整齐,搜寻着来自遥远太空的信息。这里便是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项目所在地。
作为国际大科学工程之一,SKA旨在建造世界最大、最灵敏的望远镜,其接收面积将达到1平方公里。中国“天眼”是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SKA则是借助数以千计较小的碟形天线组合而成。SKA由中国、南非等11个国家组成的国际联盟联合建造,站点分别设在南非和澳大利亚。
“在SKA项目上,中国出色的制造和技术能力为科学家们提供支撑,为项目快速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南非科技部总司长姆吉瓦拉对本报记者表示。
按计划,SKA一期工程由197面天线组成阵列,南非已经制造了64面,其余天线将由国际科学家联合设计制造。今年2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出厂了首台天线样机。这些望远镜初试锋芒,近期观察到一颗磁星的罕见爆发。
“未来我们应当更多地共享知识。”南非国家研究基金会公共关系部主任罗伦佐·雷纳德说,“南非和中国都期望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我们需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强交流沟通,SKA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大科学项目。”
“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
这些天,南非金山大学的罗纳德·克拉克教授比往常忙碌了许多,因为迄今最完整的一具古人类骨架——360万年前的“小脚”即将同中南嘉宾见面。“小脚”比埃塞俄比亚著名的古人类骨骼“露西”早50万年,有力证明了南方古猿已经具备了人类基本特征。
克拉克教授表示,非常期待习近平主席来访,希望能有机会向习近平主席介绍“小脚”的发现,“科研领域的交流,也是文明互鉴的生动方式”。
对于科研合作的意义,金山大学采矿研究所主任弗里德里克·凯沃德教授深有感触。“从人类和科学发展的进程看,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科学研究已经如此深入,必须依靠合作才能推动科学探索不断向前。”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今的重大发现往往并不在某一个科学领域之内,而是跨领域的,这也是南非和中国开展科研合作的意义所在。
正是在凯沃德推动下,中国矿业大学同金山大学启动共建矿山空间地理信息联合实验室。预计今年下半年,南部非洲首个北斗卫星导航基站将落户金山大学,该基站不但可以用于合作开发数字采矿技术,还能提供准确的导航、定位和时间服务。
金山大学高能物理学家布鲁斯·梅拉多认为,科研合作需要多边双边同步进行。南非和中国有很多科学家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开展着合作。类似的大项目涉及众多科学家和众多科学领域,对一个国家的科技整体实力提升,特别是科研人员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梅拉多说,期待这次习近平主席来访促进南中科技合作更进一步,“我愿意为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大项目作更多贡献”。
“中南科研合作具有示范引领意义”
近年来,中南科技合作多点开花,不断结出硕果。在交通领域,南非橡胶沥青绿色环保再利用的材料和技术,成功应用于2008年建成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南线高速路面中,至今使用情况良好;同济大学等单位应用南非移动式道路路面加速加载测试模拟车,完成了港珠澳大桥等重点公路路面测试超过1亿次。
中南合作选育的抗病新品种,对中国桉树人工林病害控制效果明显。目前中国林科院桉树中心与比勒陀利亚大学林业与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正开展密切合作。据林科院研究员陈帅飞介绍,合作以来双方联合发表54篇国际重要科技期刊论文,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2人。比勒陀利亚大学迈克尔·温菲尔德教授因其在森林健康领域对华合作的突出贡献,于2017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多年来,已有5位南非专家获此殊荣。
中国新技术在南非也得到广泛应用。在中南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框架下,中南科技部支持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南非建立地面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该系统自2015年投入运行,服务南非等13个国家,在洪水监测、土地利用等方面应用广泛。
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表示,科技创新领域合作正成为中南互利合作新的亮点和增长点,对带动中南互利合作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南科研合作具有示范引领意义”。
(本报约翰内斯堡7月23日电)
本期统筹:吴绮敏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2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