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专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作者: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领事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任远喆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极大影响了世界。经过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和对国际体系的主动融入,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稳定器和动力源,现行国际体系的受益者、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中国与世界的命运也早已融为一体,紧密相连。中国已经成为人类更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及发展理念的探索者、开拓者和引领者,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在这一伟大历史征程中,中国外交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当前,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与世界关系加速融合、相互促进的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不断完善对外战略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外交推向了大提升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
不断展开符合时代发展的外交理论创新
外交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是外交工作开展的方向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与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理论自信的战略定力,逐步构建起了科学完善的外交理论体系。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以来外交理论创新的鲜明特色。党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要求,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攻坚克难取得成功的关键。外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外交决策权理应归属中央。正如习近平在2018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就明确了中国外交理论体系的牢固根基和生命之源。
对时代和自身实力的准确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不断成功离不开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进行了调整,更加鲜明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和政策,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不断开创出对外关系的新局面。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为我们确立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计划方略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外交理论发展确立了坐标、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我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提出并构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大国外交的全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为中国外交的未来发展和外交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强调,“要树立正确角色观,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我国对外方针政策”。认清自己的方位和角色才能使中国外交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行稳至远,取得一个又一个外交成果和胜利。
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价值追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么建设这个世界?”一直是中国外交着力回答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005年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内政与外交的统一、外交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目标是推动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外交理念、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体现出了中国外交的大国担当和国际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与外交理论在当下的有机结合。它着眼于整个人类而设计,更加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发展和国际秩序历史性变化的现实需求。
不断推进外交实践创新与超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创新需要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是在不断推进外交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伴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所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国外交也在进行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首先是构建了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保持与大国关系的总体稳定和均衡发展,对于我国深化全方位对外合作、维护良好外部环境至关重要。大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我们在实践上寻求与美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近40年来中美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彼此利益深度交融。“今天中美关系已经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尽管两国之间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4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双方要始终正确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合作是唯一的正确选择,共赢才能通向更好的未来。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两国关系经历了国际风云检验,日益显示其坚韧性和稳定性。当前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通过两国元首多年来高瞻远瞩的战略引领和顶层设计,向着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不断迈进。中欧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实践特别是新时期的国际关系中,我们始终重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全球影响力,与欧洲国家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坚持平等相待、合作共赢,不断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其次是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周边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大力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周边外交在总体外交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中国在周边外交实践上体现的更加务实灵活与积极有为。2013年10月,党中央专门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对周边外交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中国领导人通过与周边国家领导人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增加了政治互信,减少了相互猜疑;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在周边地区的推进,深化了经济上的互利共赢;通过引领合作,巩固和扩大了区域融合的势头;通过深耕细作,夯实了在周边地区的社会和民意基础。近年来的外交实践将周边地区的“朋友圈”做得越来越广、越交越深,周边命运共同体意识正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再次是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是这个重要群体当中的一员,彼此命运相连,休戚与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争取民族独立、推动国家发展的事业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同呼吸、共命运,建立了牢固的关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实践告诉我们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处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时始终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加强了同非洲、拉美、中东等地区的几十个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互访,推动了中国与各个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政治、文化、战略和人文合作关系不断迈上了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实践发展还体现在对全球事务的参与和贡献上。中国先后经历了主动融入国际体系,坚定支持多边主义,推动多边外交,再到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三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在实践上,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太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金砖国家峰会等。这些外交实践引领了国际发展与合作议程,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外交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开创了中国大国外交的新时代,形成了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当今世界舞台上,“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贡献”熠熠生辉,迸发着时代的最强音。“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潮流中,中国外交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必将不断深化,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