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展览中有一份手稿,是近代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必将来到中国的预言之一
▲南社雅集
20世纪之初在上海有这样一个团体,中国历史上许多炙手可热的人物如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戴季陶、于右任、苏曼殊、李叔同、郭沫若、陈望道等都是它的社员。
而作为见证近代上海社会变革的重要标志,它形象地反映了近代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这,就是南社。
12日下午,“光前启后——南社与近代上海社会变革”主题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揭幕,通过百余件文献史料和珍贵文物,集中呈现南社在革命斗争、舆论宣传、教育兴学等方面所做的贡献。
▲高天梅与何宪纯诗词唱和手札《踏雪次天健韵》
创立于1909年的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后最有影响力的革命文学社团,它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权,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舆论支撑,在革命斗争、舆论宣传、办报兴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推动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上海是南社的主要活动中心。南社雅集前后18次,其中16次在上海举行,地点亦相对集中于张园、愚园、徐园和半淞园。据统计,南社社友籍贯属今上海的有130多人,通讯地址为上海者300余人。南社先贤们在上海学习、工作、生活,他们诗词明志、办报兴学,用激扬文字唤醒国人;他们引领风气、甘于奉献,为国家振兴奔走出力;他们保存国学、坚守气节,为中华民族留下宝贵文化遗产。透过历史尘封的画卷,南社人在各个领域光前启后,留下诸多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气质与今天的海派文化不谋而合,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特征也正是海派文化的精髓所在。
▲费公直《变雅楼选诗图》
南社人脱胎于不同的文化圈,具有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他们满怀爱国激情,深植国学根基,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是清末和20世纪初上海艺坛的重要力量。
比如,上海通志馆在南社创始人之一柳亚子的主持下,曾为上海地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通志馆的成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南社社友。
再如,南社首批社友姚光是江南著名藏书家之一,所藏不乏稀世珍本和孤本、善本。这些经抗战后幸存的珍藏由其后人捐献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现存上海图书馆,是上海的重要文化遗产。
▲姚光与何宪纯诗词唱和手札《感事》
本次展览分为“几复风流振风骚”“辛亥朝阳倡共和”“风雨同舟创伟业”“海上流韵焕华章”四个部分。在这里,观众可以一睹姚光故居(上海南社纪念馆)敦仁堂的内设场景,近距离欣赏到陈去病等名人手稿,柳亚子、杨了公、姚鹓雏、白蕉等书画作品以及大量珍贵的史料照片。
展览中,一份《南社杂佩》手稿引人关注。这是创始人之一陈去病手录的南社社员通讯录。据记载,1929年,南社20周年纪念时,陈去病“拾旧欢而寻坠绪″,亲笔分篇登录已有资料的社员信息,目的“备自览焉”。此次展出的《南社杂佩》,是南社二部社员通讯录中最早且较为详实的一部,南社另一创始人柳亚子晚年所著《南社纪略》中亦归录一部。这两部通讯录,是当代南社学研究的基础史料,珍贵至宝。
▲陈去病《南社杂佩》手稿
而另一件《巢南杂著》手稿系陈去病政论文章汇编。辛亥革命前后,陈去病曾创办或担任《中华新报》《越铎日报》《大汉报》《二十世纪大舞台》等数十报刊主笔,以拜汲、垂虹亭长等笔名撰发反清社论、檄文或国治论略。其中,《所谓富豪者听者,有心世道者亦听者》一文,被学界认为是近代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必将来到中国的预言之一。
此次展出的手稿分裱上、下两部,乃陈去病手誊遗稿,在其装订封题耑语中有“无用,不入集……"数句,意为不代表其文学述著,不归编入自编之《巢南文集》。故后,柳亚子曾整理梓出《巢南杂著》,故诸页均见"亚子眉批"书迹。
▲陈去病《巢南杂著》手稿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邵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