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被国际医学界誉为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创造了冠心病治疗的多项“第一”,多年来他已成功抢救了超过3100余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达96%以上。
他常说,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葛氏现象”和“绿色通道”
1990年,葛均波前往德国美因兹大学进修冠心病的介入诊断治疗。留学期间,他苦练介入治疗手术基本功,发现了心肌桥特异的“半月现象““指尖现象”,被国际学界称为“葛氏现象”;他还发现了心肌桥的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成果被编入 国际经典心血管病教科书。
他也因此被聘为德国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看到祖国在改革开放、祖国医学事业在飞速发展,他倍感兴奋和自豪。199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举家归国。
听说他将回国,他的德国导师、著名心血管病专家Erbel教授脸涨得通红:“简直不可思议,我为你办妥了一切,你的主任职位甚至连德国专家都需要竞争,可是你却要放弃!”
他的回答是:“教授,假如你有漂亮女儿,不会希望她在家里嫁不出去吧。你培养我肯定希望我将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为你争光,我的祖国培养我这么多年,也需要我。”
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和拳拳的报国之情感动了他的导师。Erbel教授及其夫人在机场送别时说:“葛,这里永远是你的家,欢迎你随时回来。”
他在Essen大学医学院的办公室也被保留了多年。
面对我国庞大的心血管疾病群体,如何让他们获得及时、快速又科学的救治?这是葛均波回国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他发现我国人群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讲: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
于是,葛均波把自己在国外的治疗经验积极应用到国内的临床实践中。他认为,及时快速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是降低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为了缩短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时间,根据他的倡议,中山医院率先建立了华东地区首个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抢救的“绿色通道”,使心肌梗死病人能在抵达医院后90分钟内得到有效治疗。
“绿色通道”建成之初,他经常会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但无论是凌晨深夜, 还是严寒酷暑,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十余年来成功抢救超过3100余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超过96%。
他带领的“绿色通道”团队,还相继荣获“上海市文明班组”“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研制出病人用得起的支架”
他坚持“技术引领、创新突破”的学科发展理念,实现了多项业界“首次”:
2005年国际首创“逆向导引钢丝技术及其捕获技术”;
2010年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
2012年应用MitraClip完成国内首例经皮二尖瓣成型术;
2013年成功 实施国内首例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
2014年完成国内首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2015年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
2018年完成全球首例经心尖中国原创二尖瓣夹合器手术。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被喻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最后堡垒”,手术成功率70%左右。他于2005年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逆向导引钢丝技术”,并通过美国TCT学术会议向全球手术转播演示该技术,这是我国学者在国际最高介入心脏病学会议上的“首秀”,目前该技术已成为CTO介入治疗的经典术式;该技术使手术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
此后,他又在2006年和2016年再次代表中国学界在该学术会议上进行手术演示,精湛的技术赢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
心血管介入是治疗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式。1999年全世界约有200万名患者接受了心血管介入治疗,而当年的中国仅占8000多例、中山医院心导管手术量不足千例。
原因何在?
在葛均波看来,对此项新技术的认识有限以及掌握此项手术的人才缺乏,固然是其中的原因,而导管的昂贵费用,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葛均波介绍说:“记得刚回国时,一个进口冠脉支架要卖4万多块钱。我想研发出中国老百姓能够装得起的‘又便宜又好’的冠脉支架。”为了这一愿望,他和他的团队放弃所有的休息时间,开始了技术创新。
由于传统金属药物支架涂层材料因不可降解等设计缺陷可导致血管持续性炎症反应和内皮化延迟,容易引发高死亡风险甚至致死性支架内血栓形成,葛均波独辟蹊径,主持研制国际首个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
2005年,他研制的可降解涂层的药物洗脱支架上市,终于创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支架。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自2005年上市以来,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22%,在全国超过900家医疗机构获得临床应用,平均每年超过10万例冠心病患者获益。
2013年,葛均波又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完全可降解生物支架。同年9月,他完成了我国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Xinsorb”植入术,标志着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
这种新一代生物完全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植入体内2-3 年内可完全降解吸收,降低了慢性炎症和血栓形成的风险,而且使致死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由原来的1.2%-1.9%降至0.34%、支架植入后双联抗血小板疗程由至少12个月缩减至6个月,显著降低医疗费用和出血风险;CREAT注册研究评价“该支架可能是当前降低支架内晚期血栓形成风险的首选”。
葛均波开展的支架技术革新及国产化,大大降低了支架价格。由于定价远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也使得进口支架纷纷降价,明显降低了医疗成本,每年为患者和国家节省超过数10亿元的医疗费用。
医生需要更多责任和奉献
“学医学,利天下,”这是葛均波儿时的梦想。
11岁那年,他因骑自行车摔伤了左臂,被家乡老中医治好。他因此在心中萌发了一个梦想——为天下人治病。
带着这个梦想,他考取医学院,如饥似渴地学习医学知识,如愿走上从医之路。
如今终于成为当今国际心血管领域的权威专家,也成为我国医疗界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的获得者。
常有人问葛均波,为什么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回答是:“‘存仁心,行仁术’是我人生的追求,而患者的利益永远是医生的最大追求。”
在中山医院,人们都说心导管室没有下班时间。葛均波认为,能够为病人谋福利,能够解除病人的痛苦,就感到很幸福。
他介绍:“我们科室常常收治各地慕名前来的危重疑难病 人,他们因为病情复杂手术风险大,最后辗转而来。看着病人所受的痛苦和四处求医的艰难,我感到很揪心,心内科不能拒绝任何一个病人。对于每一个手术方案,我都反复推敲,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每当手术成功,患者家属总是热泪盈眶,而我的内心则更加激动。”
多年来,葛均波高超的技术为许多疑难危重的冠心病患者带来福音。一位天津老年患者,因病情严重,辗转全国各家大医院后,慕名找到他。他凭着丰富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术技巧,为病人成功实施了冠脉介入手术。病人为表达感激之情,定制了三块铜牌送到医院。
2016年《人间世》节目录制现场,葛均波成功为19岁女孩做了一台高难度心脏介入手术。手术过程中,他的手因高度疲劳而两度抽筋,一边极其痛苦地自我按摩,一边将专注的眼神投向手术台的镜头,让很多观众难忘。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长时间的手术压力而使他患有椎间盘突出,常常受病痛折磨。医生强制他卧床休息,他却放心不下病房和心导管室的工作,让导管室的工作人员将手术病人的造影图像接送到病房,通过对讲机指导手术的进行。
在高难度手术进行时,他不顾医生的劝告,站立起来,绑着腰托将手术完成。
他时常对同事说,当医生要努力解决患者的病痛,更多的还是责任和奉献。
近年来,他推动着我国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快速发展,介入心脏病学成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到2016年,中国有66万例冠心病患者得到冠脉介入治疗,13万例心律失常患者得到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8万例患者得到起搏器介入治疗。
如今,伴随中国人群疾病谱的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出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葛均波又开始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如何更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让各地的心血管病患者都能够得到规范化的救治?
身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他动员全国各地心血管病领域的临床、预防等多方面人士积极行动,收集数据、科学分析,在我国创立了全球首个国家级心血管疾病防控综合指数体系,希望能够为不同地区的心血管病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本文收录于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会编撰新书《从银蛇奖到沪上名医》)
名医简介
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
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在血管内超声技术、新型冠脉支架研发、 复杂疑难冠脉疾病介入策略、冠脉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获得一系列成果。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或SCI-E收录 论文300余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19部。担任《内科学》(第8版)、《实用内科学》(第15版)教材主编,Cardiology Plus主编、Herz副主编。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 10多项奖项,被授予“科技精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白 求恩奖章”等荣誉称号。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唐闻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