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的“原生家庭论”是伪心理学。50年的近20万对双胞胎和4.6万个家庭多生子调查显示,你完全有能力摆脱家庭的负面影响,决定自己的人生

2018-12-19信息快讯网

网红的“原生家庭论”是伪心理学。50年的近20万对双胞胎和4.6万个家庭多生子调查显示,你完全有能力摆脱家庭的负面影响,决定自己的人生-信息快讯网

前段时间,青春电影《狗十三》上映了,不少人说,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几乎每一个走出影院的人眼角都还挂着泪痕。

不少公众号这样解读这部电影:“来自家庭的‘爱暴力’,才是影响我们这代人敏感、胆怯、自卑、多疑等大多数负面性格的重要因素”、“这部电影剖开这些家庭相处,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为何会成为今天的我们”、“正是原生家庭造就了李玩”……更有公众号一个又一个地列出了李玩被“原生家庭”伤害的瞬间,引来一众网友的“我也有过”。

这不是原生家庭第一次被如此热烈地讨论。今年4月,武志红老师登上《奇葩大会》舞台,马东问他:“是不是我们长大以后所有的不顺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都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系,有那么严重吗?”他非常笃定地说:“很严重。”

节目播出后,网络上很多人认同武志红的看法,认为原生家庭正是自己人格缺陷的根源。此后的许多社会热点事件解读中,也能看到不少原生家庭理论支持者的影子,这个理论真的那么神奇吗?

遗憾的是,“原生家庭论”可说是伪心理学。

1、原生家庭理论,根本就不是正统心理学概念,主流心理学教科书几乎没有提及;

2、你的父母对你人格最大的影响,其实是遗传给你的基因。你的人格大约有40%是遗传的;

3、你人格剩下的60%,是环境影响。但父母如何对待你,对你人格的影响很小;

4、别再相信原生家庭论。你完全有能力摆脱那些负面影响,决定自己的人生。原生家庭论不是主流心理学。

如果你翻开市面上绝大多数主流的国内外心理学教材,你会发现上面压根就很少、甚至没有提到关于原生家庭的内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课本上,也鲜有提及这一概念。

网红的“原生家庭论”是伪心理学。50年的近20万对双胞胎和4.6万个家庭多生子调查显示,你完全有能力摆脱家庭的负面影响,决定自己的人生-信息快讯网

▲在中国知网上,如果限定在中文核心期刊中搜索与原生家庭相关的心理学文献,只能得到寥寥数条结果,被引数也极少 / 网站截图

而在学术界,这一理论更是极少受到学者的关注,研究也少之又少。无论在中国知网,还是在几大外文期刊数据库,主流的心理学期刊上几乎都没有提到原生家庭理论的文章。

事实上,原生家庭可能源于社会学上的一个相对概念:一个人还没有结婚组建新家庭之前,他和自己父母组成的家庭就叫原生家庭。

而这一概念与心理学的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精神分析学派,例如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人格缺陷往往来自于童年不愉快的经历,而德国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学派研究者霍妮则直接归纳了父母的几大“基本罪恶”。

后来,家庭治疗师默里·鲍恩(Murray Bowen) 将这些思想系统化,他认为,家庭问题会导致人格缺陷,这一缺陷不仅会伴随个体的一生,还会一代代传承下去——听起来和原生家庭理论是不是很像。

由此可见,原生家庭理论并不是一个学术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是更多活跃于部分从事心理咨询、治疗方向的心理学工作者中。由于他们接触的的更多是一些心理存在困惑或痛苦的人们,因此在看待原生家庭的问题上更加趋于负面,往往容易得出一些惊人之语。

学术上的冷门与立场上的偏差,并没有阻止原生家庭理论的走红。随着某本透视国民性的巨著出版,人们更是“凡有井水饮处,皆能言原生家庭”。

这一理论本身就具有网红的特质:一方面,它足够简单,即使没有心理学背景的人也能理解;另一方面,它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通过这个理论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变成了这样。

此外,原生家庭论还具有足够的普适性,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和父母不愉快的经历,也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不能接纳的缺陷,而这个理论也为人们的缺陷找到了解释的理由。

原生家庭理论到底错在哪里?

父母对你最大的影响,是基因

在看完《狗十三》后,《奇葩说》辩手姜思达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他在回忆童年时显得弱小而无助,他说,如今的自己之所以如此敏感,正是因为父亲的行为无法预测,他不知道下一秒父亲会夸他还是打他。

不少人在微博下留言表示感同身受,他们都认为自己人格缺陷的凶手是原生家庭,是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

人们童年时期的种种不幸遭遇,当然值得同情。我们也深知一些落后的育儿观念对孩子产生了怎样的伤害,然而,这并非一切的根源。

如果你是一个敏感、胆怯而自卑的人,你在前二十多年的生命中,可能在不同时期,经历过多次影响你人格发展的重大事件:10岁时,喜怒无常的父亲让你感到非常痛苦;14岁时,你在初中班上没有多少朋友,你感到孤独和无助;17岁时,初恋男友的背叛,可能让你一度陷入抑郁。

究竟哪一个因素塑造了现在的你?你的软弱和敏感,到底是父母遗传的,还是你那坏爸爸埋下的,还是学校带来的,又或者是那个曾经的渣男友造成的?

网红的“原生家庭论”是伪心理学。50年的近20万对双胞胎和4.6万个家庭多生子调查显示,你完全有能力摆脱家庭的负面影响,决定自己的人生-信息快讯网

▲很难说松子悲剧式的结局到底是源于父亲的忽视,作家爱人的自杀,作家对手的背叛,还是阿龙的抛弃 /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剧照

发展心理学家,其实有一套巧妙的办法,来找出明确的因果对应关系。他们注意到了一些被遗弃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有很多是双胞胎,但却被领养到了不同的家庭。

这些同卵双生子被不同的家庭收养,也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那么两者人格的相似程度(也就是相关度)越高,则说明遗传的影响越大。

异卵双生子有50%的遗传结构是相同的。如果,一对异卵双生子被同一个家庭收养,也就是在同一个环境下长大,那么两者人格相关度越高,则说明环境的影响越大。

研究的结果令人震惊。你父母对你最大的影响,其实是遗传。

2017年,一份针对21057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人格的总体遗传率在幼年时最高可接近80%,随后逐渐降低,到成人时期稳定于40%左右。而2015年一份超过100000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人格的遗传率约为40%。

网红的“原生家庭论”是伪心理学。50年的近20万对双胞胎和4.6万个家庭多生子调查显示,你完全有能力摆脱家庭的负面影响,决定自己的人生-信息快讯网

▲黑色的线代表遗传因素可以解释的人格差异的比重,灰色的线代表非共享环境因素可以解释的人格差异的比重,而共享环境因素对于人格发展几乎没有影响

另一份元分析则综合了过去五十多年里的145份研究,涵盖了85640对同卵双胞胎、106644对异卵双胞胎和46215对兄弟姐妹,同样发现人格大约有40%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如果你的父亲很有责任心,那你大概率也会做事认真负责;而如果你的妈妈热情开朗,你也不太可能内向胆小。

也就是说,可能在人格特征上,你与爸妈的相似点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待你的方式产生了影响,而是你遗传了他们宝贵的基因,所以即使你在美国,父母在中国,你们生死不曾相见,遗传的人格特征也会在你身上顽强地生根发芽。

家庭不太会影响你的人格

既然人格大约有40%受到遗传影响,那剩下的60%环境因素是不是可以归结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了呢?很不幸,依然不能。

发展心理学家把环境因素分为:共享环境与非共享环境。这两个环境有什么不同呢?

共享环境,是指所有子女都拥有的相同环境,像你和你的妹妹在同一个家庭长大,因此家庭的经济水平、父母关系,甚至每天吃同样的饭菜,拿同样的零花钱,如果你们是双胞胎,可能还会穿一样的衣服,梳一样的发型,这些都是共享环境。

而非共享环境则是指每个子女独特的环境,例如不同的学校和城市等,而即使你和妹妹在同一所学校,但你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老师、同学、朋友。

发展心理学家发现,与共享环境相比,非共享环境对人格特质的影响更大。大多数行为遗传学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共享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几乎为0。

有人对过去2748份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了元分析研究,发现共享环境只会影响少数的一些特征,例如某些行为障碍、高级认知功能、宗教信仰等。

以宗教为例,一般来说如果父母都有某种宗教信仰,那么孩子大概率也会选择皈依同样的宗教,但是在人格方面,共享环境几乎不会对你产生影响。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

即使我们再把讨论范围,从共享环境缩小到教养方式本身,许多研究者也提出了质疑:会不会子女的人格特征也会反过来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呢?

有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父母平时对孩子颐指气使,但当孩子“表现好”——比如说认真完成了作业,或者是主动吃完了饭,父母也会对孩子表现出更多关怀和赞赏。

想像一下,当父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看到家里重新粉刷了13遍的墙又被孩子填满了涂鸦,估计他们再有耐心也难以忍住自己的怒火。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人格特征究竟谁影响谁,也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如果以上这些有点抽象的研究还不能让你完全信服,这里还有一份更直观的研究。

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的一项历时超过10年的研究,调查了56对分开养育的同卵双生子和30对一起养育的同卵双生子,并对他们进行了超过50小时的深度测试和访谈,内容涵盖了智力、人格、生理等十几个方面。

研究者希望通过这两组双生子了解,共同的家庭环境,有没有让他们在人格上变得更相似?会不会一起养育的双生子,他们的人格相似程度比分开养育的双生子人格相似程度更高?

可结果发现,加利福尼亚人格量表的结果比值为0.979,十分接近1,而多维人格量表的结果比值甚至达到了1.02。不管有没有分开养育,这些同卵双生子的人格相似程度都差不多。也就是说,家庭环境几乎没有对他们的人格形成产生作用。

网红的“原生家庭论”是伪心理学。50年的近20万对双胞胎和4.6万个家庭多生子调查显示,你完全有能力摆脱家庭的负面影响,决定自己的人生-信息快讯网

▲德国一对双胞胎姐妹在二战期间被不同的家庭收养,分别在东德与西德长大,虽然之前未曾谋面,但她们的行为举止、兴趣爱好、观点等都非常相似,而且她们与亲生父母也有诸多相似点,例如她们都很像亲生父亲,非常喜欢艺术

当然,有人质疑会不会是因为父母对不同的子女使用了不同的教养方式,因此他们对不同的子女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于是有研究者对出生顺序进行了研究: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会对最大的孩子更严厉一些,而更偏爱最小的孩子,而大多数人也会觉得,最大的孩子会更加懂事、独立一些,而最小的孩子往往会比较调皮,甚至骄横。

所以,如果说父母的教养方式确实对他们产生的影响,那么,最大的孩子就应该与他的弟弟妹妹们有一些人格上的差异,同样,最小的孩子也应该与他的哥哥姐姐们存在某种人格差异。

然而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最大还是最小的孩子,他们的人格特征与出生顺序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后续研究甚至发现,是否是独生子女也并没有影响孩子的人格特征。

那我们只能得出一个非常反直觉的结论:父母如何对待你,其实不会对你的人格发展有多大的影响。

别再相信原生家庭论了

既然原生家庭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和行为模式,那为什么依然会有很多人感觉自己深受其影响,甚至成年后一回到家里就感到“厌烦疲倦”呢?

虽然心理学家认为,人格具有稳定性和统合性,但人们的人格特征也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在家庭与社会中,人们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

一份针对学龄前幼儿的研究发现,幼儿在与母亲玩积木游戏时的行为模式,和他与同伴玩积木游戏时的行为模式并不相同。也许在和妈妈玩积木时安静乖巧的孩子,到了朋友面前却变成了小霸王,而且妈妈教给孩子的搭积木技巧,孩子们在和朋友们玩耍时也并不会使用。

文化研究也发现,人们对于孩子在社会上和在家中的表现有不同的期待,而子女也能察觉到这一点,自动形成了“家庭”和“社会”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

如果这些抽象的学术结论难以理解,那你可以回忆一下,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人曾经说过:“你在家里和学校里,简直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

是的,在家中做一个乖乖女并不妨碍你在同学聚会中做一个抽烟喝酒竖中指的“酷女孩”,在家中默不作声的你可能和朋友去KTV时却是当之无愧的麦霸。

基于此,有学者整理了过去关于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的研究,发现:如果你拿着“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去问受调查者的父母,确实能发现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有些影响;但如果拿着同样的问题去问受调查者自己或者他身边的朋友,这样的影响就神奇消失了。

所以,即使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可能存在影响,这样的影响也只局限于家门内,在家门外,你依然有创造自我的无限可能。

网红的“原生家庭论”是伪心理学。50年的近20万对双胞胎和4.6万个家庭多生子调查显示,你完全有能力摆脱家庭的负面影响,决定自己的人生-信息快讯网

▲你可以做梅姨眼里的小乖乖,同学眼里的呆呆宅,但也就可以同时做拯救无数人的超级英雄 / 《蜘蛛侠:英雄归来》剧照

不过你可能还有疑问:既然原生家庭对人的负面影响没有那么大,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相关的咨询案例呢?你可能也听说过你同学的好朋友的大舅的二叔的侄女的邻居的同事因为童年时遭受父母虐待而遗留了心理疾病,这样的影响还不够大吗?

确实够大,不少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创伤性经历会影响人格发展,如果这样的创伤性经历发生在童年时的家庭中,那自然也会对子女的人格造成伤害。

问题就在于,大部分人使用“原生家庭理论”往自己身上套的人,童年的经历没这么可怕。

也许你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但他也许不会用藤条把你往死里打,也许你有一个抠门的母亲,可她应该也不会为了省钱而不给你饭吃。

要知道,美国精神病学会编辑的《精神疾病与诊断手册》钦点的和家庭有关的创伤性经历是这样的:……被威胁或实际的躯体攻击(如儿童虐待)和性暴力(儿童可包括与发育不匹配的性经历)……——想必大多数人的父母没有坏到这种程度。

而另一份广泛使用的儿童虐待量表则将儿童虐待分为了五类,包括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等。

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情感忽视更为常见一些,但相比于前四种经历,它对于人格的负面影响并没有那么高。所以在人格方面,你完全不需要感到悲观,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束缚你展翅翱翔的枷锁。

况且,如果真的很不幸遭遇了创伤性经历,对于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也并非无法摆脱。当你意识到原生家庭造成的人格缺陷时,可能有的时候这种人格缺陷就已经“消失”了。

网红的“原生家庭论”是伪心理学。50年的近20万对双胞胎和4.6万个家庭多生子调查显示,你完全有能力摆脱家庭的负面影响,决定自己的人生-信息快讯网

▲原生家庭理论深入人心,连矮大紧老师都谈起了自己的“原生家庭问题” / 《奇葩大会》截图

我们无意为谁辩解。我们认为,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当然有错,对于这些不恰当的方式它们本身当然是需要批评和改进的,但这并不是说,它是一切生活烦恼的根源,一切都是它的错。

在“原生家庭”这个词被滥用乃至污名化的今天,不仅父母饱受社会舆论的压力与恶评,不少子女也深陷于这个假象的囚笼中,进而限制了自己的未来。

也许是时候打破人们对于“原生家庭”的迷思,解放自己了。

但有的人也会担心:既然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能决定个人的人格发展,那是不是父母就可以随意对待自己的子女了呢?

当然不是。就像你不能决定你的朋友的人格发展,但你依然会真诚友好地与他相处。关爱他人并不一定是因为我们这么做能对他人有什么影响,也可以出于纯粹的赞赏与喜爱。

同样,父母如何对待子女,家庭中就会有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对于父母们而言,可能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父母”这个问题谁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但他们至少可以选择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况且,除了对子女的直接教养,父母能做的还有很多。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虽然只是一个历史故事,但是孟母的做法也不无道理。

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虽然很少对子女的人格发展直接产生影响,但是却可以通过让子女在更优质的学校上学、在更好的社区生活等方式间接让子女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所以,你看,我们并不是说家庭不重要,家庭依然重要,只是人们可能误解了它的影响,夸大了它的作用。

父母无法决定你的未来,你依然可以选择追求你喜欢的一切。

别再相信原生家庭理论了,你有权利也有能力拥有自己的人生。



作者:贾薇薇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综合自新浪潮工作室、Konwyouself等网络信息

7成中国家庭女人说了算!今天心理学家说,传统男性不改变,就会成为“行走的家具”
美军为何对自己的航母狂轰滥炸?
这些中国故事,鲜活捕捉时代表情:改革开放40年最具影响力的20部中国当代小说
被俘俄罗斯“女特工”招了?俄方:美国对她实施了心理折磨!
脑瘫跑者签约耐克背后的动人故事:跑下去,天自己会亮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艺术盛宴中,这些展览呈现了不一样的人文力量
稳中求进,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系列述评之一
北大老校长拿了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奖影响力向全国辐射
特朗普前私人律师法庭陈词曝光:我拒绝内心的呼唤,一次又一次把为他掩盖肮脏行为当成自己职责
影响数百万人的“奥巴马医保”前景堪忧,特朗普却发推庆祝,网友:“你会进监狱的!”
创意数据视频|改变中国 影响世界的40年
受宜宾兴文地震影响 成昆、宜珙、成贵部分列车晚点
把自己“涮”了是种什么体验?杭州一温泉推出直径5米的“鸳鸯锅”
是你吗?竟有这样的人生!
文汇记忆 | 邓颖超在广播里听到这条新闻后辗转难眠,致信《人民日报》关切他的人身安全
别让中青年再倒在岗位上,上海创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写字楼里拔火罐、做艾灸
我在临港聆听总书记讲话 | 更好服务妇儿和家庭新时代全面发展需求
当年在上海率先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索的嘉定,今天别有特别的感慨
那些曾到过中国的“老外”,有话要说
俄:美国军费明年将与全球所有国家军费总和持平,历史最高的军国主义!
“我爸不会写汉字,我来签吧!”羌族女孩自己签字接受上海好医生先心病手术
-23℃超导!德国科学家再次突破高温超导记录,成为最接近“圣杯”的人
不要被“温暖”绑架,蔡康永为什么鼓励我们做个比较冷淡的人
朝鲜战争停战当晚,彭德怀拉着一位花一样的小姑娘的手,步入舞池,所有的人都哭了
女院士说完美的人生有三个条件:志同道合的另一半,理解你的长辈,不用太操心的下一代
普京:俄罗斯永远不会抓某个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向家庭暴力说“不”!被打可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四叶草”喊你一起迎新“进博跑”,全程10公里,还能在赛道上听到自己的祝福声
本市部分高速路段受大雾影响关闭,崇明轮渡停航
2018年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学作品里,什么题材最吃香?
刘强东首次发声:我的行为给家庭特别是我的妻子造成了巨大伤害,我感到十分的自责和后悔
无人机数度挑战英国第二大机场,航班被取消32小时,十几万人出行受影响
又一名武警,救了一公交车的人!
人生,最怕给自己设限!智商定格在8-9岁,这位唐氏综合症患者退休前出现暖人一幕
连通多学科研究与临床实践,上交大成立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该校“心理学”上月跻身ESI前1%
马斯克在加州“瞬移”成功,他的胶囊隧道已经启用,他自己坐特斯拉汽车,以177迈的速度穿越,他说“太刺激”!
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
青春电影 《狗十三》刷屏:“原生家庭”只是起点,后天努力才能决定未来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