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记忆 | 国民党留下烂摊子,陈毅接管后如何养活上海500万人口?
【导读】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的时候,面对的是国民党当局留下的满目苍夷的烂摊子:蒋介石搬空了国库的银行储备,卷走了上海人大部分财富和物资;在长江口布雷掐断了对外贸易;粮食储备只够上海市民吃半个月;市面上盗匪出没,特务破坏,投机盛行,物价飞涨……陈毅接管上海后,马上面临如何养活上海500万人口的严峻局面。
军史专家刘统新著《战上海》今天上市,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1949年5月至1950年5月短短一年的时间就稳定住上海的局面,并让上海市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气。经授权整理书摘如下:
《战上海》
刘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1949年6月初的上海“银元之战”初步打击了金融界的投机势力,让人民币在上海站住了脚。但是市场没稳定多久,新一轮的“米棉之战”又开始了。
解放前的上海是个开放型的国际城市,由于海运的优势,上海的粮食和棉花60%依赖进口,石油则100%依赖进口。上海工业的原料也大部分依赖进口。这个现象是因为上海工商业外资居多,民族工商业相对薄弱形成的。上海解放后,国民党军队虽然撤出,但是他们以舟山群岛为基地,对上海实施封锁。自6月23日国民党海军在长江口布雷和派军舰封锁,外国轮船无法进入吴淞口,原来繁忙的进出口贸易完全中断,不可避免地对上海的经济和民众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1948年到1949年5月,上海经济的最大特点是物资短缺、通货膨胀导致的投机盛行。国民党货币体系的崩溃,百姓完全不相信纸币,发了钱赶紧去购买物资,只有实物囤在手里才能放心,上海南京路的商店里连裘皮大衣都抢光了。商人也囤积居奇,只要和生活有关的东西,见货就囤,等着物价上涨。经营实业的资本家也无心经营企业,把流动资金也投入抢购囤积商品的风潮之中。这种畸形的市场和消费心态,就是上海解放后共产党面临的现实。
陈毅接管上海后,马上面临如何养活上海500万人口的严峻局面。国民党卷走了所有银行储备,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仅剩余了少量存款。粮食和煤的储量仅够维持半月之用。国民党在逃跑时掠走了大部分轮船,铁路因为战争原因尚未完全恢复。对上海新的物资运输供应体系尚未建立,真是困难堆积如山。
物资短缺造成了上海粮食和棉花价格在6月下旬开始暴涨。上海市政府有过统计,5月30日主要生活必需品价(人民币):
中等籼米每市石4800元
兵船面粉每袋1350元
龙头细布每匹7700元
烟煤每吨20000元
猪肉每市斤3207元
当时这些物价较内地为低,原因是上海解放前官僚资本大量抛出物资,换取金钱逃跑及受战事影响成品内销停滞所造成的结果。到6 月9 日,由于银元对人民币比值暴涨,导致物价迅速上涨:
米每市石16000元
面粉每袋3995元
龙头细布每匹13500元
烟煤每吨49500元
猪肉每市斤6000元
6 月11日打击证券大楼投机商之后,随着银元和黄金硬通货禁止在市场流通,物价随着下跌。但是到6月底,物价再次上涨,基本到达6月初的水平。
为了平抑物价,保证上海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上海市政府向中央求援,从各解放区向上海大量调运物资,恢复铁路和内河航运,成为当务之急。
航运方面,军管会航运处接管单位计有国营招商局、中华拖驳公司、中国运输公司、交通部船舶修理所、台湾航业公司上海分公司、浦东造船厂及上海港务工程局、上海港务整理委员会等,各种轮船共278艘,总吨位达14万吨。尚有在长江沿线及华北解放区港口119艘,约占其总数的66%。国民党溃逃时,强迫拉走大批船只,并将不能带走的船只破坏沉没。航运处接管第一天,即迅速恢复各线通航,一面接管,一面筹划复航。
浦东修船厂全体工人每天工作到晚10时,修理“江陵”号。终于在6月2日作为第一艘复航轮船驶往汉口。为打捞被国民党军沉没在黄浦江里的船只,航运处邀请上海航业界通力合作,组织打捞修理指导委员会,经过1个月的努力,打捞出水的有“闵南”“民权”“生民”等大小轮船47艘,并积极打捞其余船只。
铁路方面,国民党军溃逃时,沪杭线大桥7座曾遭破坏。路基、路轨、电信、号志、车场等多处,除公开破坏之外,还留下特务进行暗中破坏。在恢复通车中,铁路员工组织修桥工程队抢修路轨桥梁,组织纠察队维持秩序。在抢修沪杭线二号桥时,在铁道工程团协助下,员工们喊出“通车第一”的口号,奋发努力,昼夜抢修。在铁路员工及铁道工程团努力之下,本来预定八天的工程,六天半即告完成,上海至松江间交通于是恢复。京沪线被破坏桥梁修复工程及沪杭线六大桥梁之大规模抢修工程已先后于6月上旬开始,7月底即可全部完工。在此同时,各有关行车之重要设备、电信亦在员工努力下抢修完毕,现因路基桥梁尚未稳固,每小时行车速度为49公里,较解放初期已有提高,可以避免的意外危险,也大为减少。上海机务段抢修客货车598辆,机车62辆,客车增加25辆。
铁路线修复后,京沪(上海至南京)线全长312公里,5月27日(上海全部解放第一日)即已全线通车。沪杭(上海至杭州)线长196公里,8月1日全线通车。沪平(上海到北平)线7月1日试车,7月10日正式通车。此项直达列车自1937年秋天断绝以来已达12年次。
铁路、航运恢复后,各地的粮食、棉花、煤炭源源不断运往上海,最先得到缓解的是煤炭供应。上海解放前的1948年,全年烟煤进口数量为1214199吨,其中:开滦煤676097吨,占55.65%,台湾基隆煤343081 吨,占28.24%,华东煤118811吨,占9.78%,外国煤(日本、苏联、美国)进口54733吨,占4.51%,淮南煤最少,为22077吨,仅占总数之1.82%。
解放后煤炭来源发生很大变化,基隆及外国煤总数约40 万吨不能运到,但是山东贾汪、淄博煤区均可运沪接济。上海燃煤需要量根据过去三年的数字估计,每月燃煤需要大约是95400-127000吨。由于大型船舶被国民党军于解放前掳走十分之九,上海工业尚未完全恢复等原因,故实际需煤量数字当较上述估计者为少,大致有80000-100000 吨烟煤足敷需要。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规定煤炭供应以公用事业为首,公营企业次之,再次为私营企业,煤商不作分配对象。为调剂煤源起见,政府鼓励有运输能力者直接到产区购运,所以在产区交货燃煤的价格特别便宜。因海运船只大部分被国民党掳去,北煤南运比较困难。但是平沪铁路通车及运用内河航运木驳运输满足了煤炭供应需求。自1949年5月下旬到8月20日的3个月中,江北各矿(淮南、贾汪、淄博各矿)共运了近50万吨煤供应长江各大城市,其中运到上海的就有24万吨,已经初步解决了上海的燃料问题。
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总结乐观地说:
“通过改进运输条件,煤运数量迅速增加,8月份超过上两月一倍以上,9月上旬已近8月份总数一半。据9月27日《新闻日报》载:由于临淮关至裕溪口的淮南铁路的完成,在运输上有了保证,使上海9月份的存煤已达10万吨以上。且不谈华北、东北煤矿生产情形,即以华东区各矿而言,产量丰富,如能多建铁路加强运输能力,供应上海煤斤之需要绝无问题。
“目下各矿约有存煤,即淮南一矿之存煤20万吨,已足可敷上海一月之用而有余。据统计各矿之日产量,如淮南、淄博各4000吨,华东2000,大汶口1000 ,已在万吨以上。除去所在胶济、津浦两路本身及沿线工业需用外,仍有大量煤斤可运出,开滦亦日有万吨运出,自平沪通车后,此项运输问题陆续减少。”
但是粮食问题没那么容易解决。当时解放战争还在继续,几百万解放军需要大批军粮。长江以北的农村生产水平落后,粮食产量远不如江南,战争之后的恢复重建也刚开始,所以征集粮食绝非易事。解放上海之前,江淮地区就已经征集了大批粮食,供应刚刚解放的上海。
作者:刘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军史专家)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李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版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