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如何,我们的语文学的家园是地球“

2019-08-27信息快讯网

这个段落于今或已多为人知,这当感谢上个世纪欧洲文学研究大家、犹太裔德国学者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1892—1957)先生。1952年,奥尔巴赫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世界文学的语文学》(Philologie der Weltliteratur),讨论在二战后的新局势下,如何将歌德率先倡导的“世界文学”建设成为一门超越民族文学,凸显人文主义关怀和历史真实的语文学学科。他在文中强调:“不管如何,我们的语文学的家园是地球;民族已经不再能够是[它的家园]了。语文学家所继承的最宝贵的和最不可缺少的自然还是他的民族的语言和教养;然而,它只是在[与它们的]分离和超越中才能起作用。在已经变化了的情形下,我们必须返回到那个前民族的、中世纪的教养就已经掌握了的认知,即精神不是民族的。”[2]

“不管如何,我们的语文学的家园是地球“-信息快讯网

萨义德

奥尔巴赫主张世界文学既不是单个的民族文学,也不是民族文学的总和,而是指在具有个性的各民族的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个普遍的、综合的人文主义关怀和历史真实,而人文精神应该是没有国界、不分民族的。所以,他在文章的结尾引述了圣维克多的雨果的这段箴言:“那个发现他的家乡甜美的人还是一位稚嫩的初业行人;把所有土地当作故土的人,他已经是强大的。但是,把整个世界作为异乡的人,他是完美的。”

奥尔巴赫写作此文时所处的那个二战后的世界,是以“贫困了的和异乡”(paupertas und terra aliena)作为表征的,而自1930年代因受纳粹迫害进入流亡状态的奥尔巴赫自然对雨果的“异乡说”有十分切身的体会,流亡异乡的历练或早已把他锻练成为一位把整个世界作为异乡的完人,所以,这段雨果七百余年前所说的意味深长的话,到他这里听起来就像是夫子自道了。随着奥尔巴赫这篇文章发表后于国际学界产生的巨大和持续的影响,圣维克多的雨果的“异乡说”也开始于世间流传开来。

继奥尔巴赫之后,多次引用和讨论圣维克多的雨果之“异乡说”的学者即是当代最杰出的文艺理论家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先生。萨义德是奥尔巴赫最知名的崇拜者,他不但把作为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的奥尔巴赫视为自己的前辈学术同行和偶像,而且还把他尊崇为欧美学术史上最伟大的语文学家之一,并公然声称自己是他的衣钵传人。[3]一位名满天下的巴勒斯坦裔学者如此公然推戴一位犹太裔的前辈学者,实在异乎寻常,足见二人之学术和思想的契合是多么的深邃和稀有。奥尔巴赫这篇文章原以德文发表,近二十年之后,萨义德亲自操刀把它译成英文,还专门写了按语,把它介绍给英文读者[4]。值得一提的是,《世界文学的语文学》一文中引自《知识论》的那段文字,不管是在奥尔巴赫的德文原作中,还是在萨义德的英文翻译中,都以拉丁文原貌出现。对于奥尔巴赫这一辈杰出的欧洲语文学家而言,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学”研究者,阅读拉丁文古典名著不过是他们做学术研究的日常,文章中直接引用拉丁文原作也是平常之事。但这对于萨义德等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文学学者而言则不见得还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虽然萨义德在那篇译文中为保持原著风格照录了拉丁文原文,但在他以后发表的著作中,凡引此段落者,均引用已于1961年出版的《知识论》的英文译文。


[2]Erich Auerbach,“Philologie derWeltliteratur,”Weltliteratur:Festgabe für Fritz Strich zum 70.Geburtag,edited by Walter Muschg and Emil Staiger(in association with Walter Henzen),Berne:Franke Verlag,1952,p.49—50.

[3]Edward W.Said,“Return to Philology,”Humanism and Democratic Critic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pp.57—84.             

[4]Erich Auerbach,“Philology and‘Weltliteratur’”,translated byMaire Said and Edward Said,The CentennialReview,Vol.13,No.1(WINTER 1969),pp.1—17.


作者:沈卫荣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李纯一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汇早读 | 他把文学的读者带入了20世纪
海明威诞辰120周年丨别忘了,是他把文学的读者带入了20世纪
是什么形成了我们的语言词汇和语言方式?
逝者 | 《文学报》创始人之一、作家峻青辞世:一生只愿做伟大时代的一个小小侧影
"鬼剃头"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抓住这个"鬼"?答案都在这
央视财经评论丨上海临港:如何临潮而立?
以文学为载体再现江南在历史流变中的诗意底蕴——”江南文化“丛书出版
这个百万分之一中奖概率能救命!华山医院单月两位医务人员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最多医院是如何做到的?
重3.125毫克、直径1.5毫米的“六神丸”是如何手工打造的?“好作业”学员走进“雷允上药业”,上海老字号实力“圈粉”
不论环境如何变迁,奋斗永不停歇
“清芬可挹”:展现江南望族之后的家国情怀
袁筱一携新书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带读者走进二十世纪法国文学
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访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主角》作者陈彦
在何种意义上汉语是一种“世界文学”——读《汉语的意义:语文学、世界文学和西方汉语观》
从香港打到好莱坞,被称为中国武打戏的黄埔军校。张纪中三顾茅庐请到他助阵《水浒传》
本来令人们魂牵梦系的故乡,或许早已是不折不扣的异乡
与20部经典的上海相遇,同大咖一起品读文学经典
重读鲁迅让余华转型?邀青年品读这20部五四新文学经典意味着什么
“她有效地恢复了我们最直接、最凶暴的一些身体感受”,文学女巫安吉拉·卡特的重口味之作出版
“魅力中国、活力上海”如何惊艳喀山
电视剧《小欢喜》迎来大结局,三个家庭三堂课:亲子关系如何正确打开
为高质量发展添能蓄势(中国经济纵深谈(16)) ——如何看待当前宏观政策
电视剧《小欢喜》迎来大结局,三个家庭三堂课:亲子关系如何正确打开
启蒙是如何陪伴人类对自我的认知丨嘉宾新著先睹㉑
全国首个网络文学专藏库设立,首批10种经典作品入藏上海图书馆
健康上海行动:到2030年,实现每个市民都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
到2030年,每个上海市民都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平方米
回望五四,那些单纯的大胆的青春的声音,你听懂了多少?——2019~2020 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启动
沈卫荣 | 语文学:“一位人老珠黄的贵妇”?
沈卫荣 | 1980年代以来,“自觉归队”的语文学家
沈卫荣 | 布劳尔让哈佛本科生脱胎换骨的“文学的解释”通识课
沈卫荣 | 一位好的理论家通常很难同时也是一位好的语文学家​
“我从哪里来?”科学家找到现代人类祖先的家园,为理解人类演化补充“时空背景”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