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指尖上的智慧遗产令人惊叹
“贝叶经制作技艺”传承人波空论现场展示制作技艺。 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 摄
贝叶经制作技艺、傣族织锦技艺、彝族刺绣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青海省黄南州唐卡制作技艺、海派家具制作技艺……昨天,在东亚展览馆揭幕的2015年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上,各种指尖上的智慧遗产以现场展示的方式向人们诠释着传统技艺之美,令参观者流连忘返。
傣族引以自豪的百科全书
“这是贝叶经吗?”“以前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呢!”在贝叶经制作技艺的展示区,两名参观者对眼前的经书赞不绝口。一旁,一位头戴傣族帽的老人正用“铁笔”在一片片看上去像竹简的贝叶上刻写着。所谓“铁笔”,是将金属针插进铅笔粗细的原木内制成。随着手腕的抖动,漂亮的傣文从“铁笔”下流淌出来。这位老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贝叶经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波空论,今年68岁。
波空论告诉记者,好比甲骨文、简牍对于汉文化的意义,贝叶经是傣族人引以自豪的百科全书。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这一片片贝叶世代相传。而参与贝叶经制作的人,需经过严格的筛选,必须是小时候当过僧人,进行过专门学习的。
“如今,云南会说傣语的人不少,但能看懂、会写傣文的人不多,能写贝叶经的就更少了,我要趁还有些精力的时候多带点学生。”波空论说,贝叶经制作过程较为复杂,首先将砍下的贝叶大致修整,热水煮之增加叶子的韧性。煮好后,用细沙将叶子表面的一层软质膜擦洗干净、晾干,夹进特制木架压平。此后,以五六百片为一组,夹进两片木尺中间,用快刀按木尺尺寸,切成统一大小。刻前,人们还会在贝叶上弹上横线,以决定刻制的格式。经书刻好以后,用布蘸着植物油与锅烟子调合成的黑颜色,往上一抹、一揩,字迹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最后要刷上金粉或者红漆、黑漆,加以装饰和保护,再用棉线穿进两个小圆孔里,将其捆扎起来,所有的工序就算是完成了。由于贝叶经过水煮漂洗等特殊工艺处理,可以防虫、防水、防变形,所以用贝叶抄写的经书,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腐。
融汇中西的家具制作工艺
如果说贝叶经制作技艺让人们感受到的是古朴的民族风情,那与它同场展示的海派家具制作技艺则传递着融汇中西的时尚气息。海派家具制作手工艺,是在中国明式等家具技艺基础上,融入了西式家具制作技法,整套技艺核心包括海派设计、双包镶制板、海派雕刻、薄木镶拼、涂饰、软包等。这之中,最简单的涂饰,也要经过“清、嵌、刮、磨、刷、拼、揩、修、抛”九种工艺。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沉淀和匠人的静心才能完成的艺术。”据传承人高伟透露,海派家具制作技艺的发端要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彼时,经过几代手艺人的经验积累和传承,上海滩上的水明昌木器行已经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专门为社会名流设计、定制高档家具。而高伟是在1985年进入上海吴淞装饰木器厂工作时,拜得水明昌海派家具制作传承人王章荣为师,成为了海派家具手工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在向观众展现一项透雕技艺时,高伟和他的匠人团队在木料上系上绳索,然后用脚踩住从工作台上垂下的绳索套,根据木料上已经用铅笔绘制好的花草纹样,慢慢雕刻。据说,这是经过几代老手艺人钻研摸索的雕刻诀窍,借助身体协调力让匠人在雕刻时,用力更为均匀,透雕镂空更为光滑平整。若没有数年埋头苦练的学徒生涯,恐怕难以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