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助推人民币区域化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袁博
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举办的“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挑战论坛”8日在纽约举行。论坛上发布的《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显示,人民币目前是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专家指出,当前人民币已开始向区域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人民币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多地发挥国际货币功能,加速人民币区域化阶段目标实现。
国际化指数5年增长120余倍
从2009年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始算起,到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实践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据央行统计,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3.1万亿。截至今年4月底,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6667亿元。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也在2014年底达到了2.47%,而2009年底该指数仅有0.02%,五年间增长了120余倍。
研究报告指出,对于一种新兴国际货币,在初始阶段实现“从无到有”的变化也许不难,但其国际化程度能够做到稳定地、迅速地“由低到高”,则几乎注定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民币或许正在改写历史。”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则高度汇集了融资、投资、贸易等众多国际经济金融合作项目,加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丝路基金相继成立,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导者和主要的推动者,人民币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多地发挥国际货币功能,加速人民币区域化阶段目标实现。
人民币成第四大全球支付货币
美国福特汉姆大学经济问题专家萨尔瓦多教授向记者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金融支持,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贲圣林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事情。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使得人民币在沿线国家有很好的使用机会,随着大宗商品贸易、基础设施融资、产业园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以及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机制的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会形成一个人民币货币区。
而据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人民币8月份在全球支付市场占有率达到2.79%的历史最高纪录,首次超越日元成为第四大全球支付货币。而人民币在2014年1月的这一数据为1.39%。人民币在过去3年已先后超越7种支付货币的排名,目前仅次于美元、欧元及英镑。同时也成为仅次于美元的贸易融资货币。
针对这一最新变化,萨尔瓦多教授指出,中国当前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比非常大,但货币水平却不占主导作用。外界有传言说,人民币8月11日以来的贬值,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心存疑虑。对此,萨尔瓦多教授认为,2%的贬值根本不算贬值,上世纪90年代欧元和日元的贬值都在15%以上,希望IMF尽快把人民币纳入SDR计划。“IMF不应该踌躇等待,而应该坦然接纳人民币,这也是全球市场的需求使然。”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向记者表示,中国一直在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次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过度反应与人们预期人民币升值有关。预计未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会进一步放宽,波动性会进一步增加,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资本双向流动量加大所决定的。他还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人民币国际化最终将依赖于工业转型、科技升级和系统创新等条件,以实现双赢的目标。
摩根大通亚太监管战略主管、IMF原亚太部门主管辛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自2009年启动后,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世界上已经有30多家央行和中国的央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从很多方面来讲,人民币已经是一种国际货币了。”他还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开启了战略窗口,而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度改革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最关键的推动力。 (本报纽约10月9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