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卫星发布一批新成果:为人类理解黑洞和中子星系统提供新线索

2019-10-26信息快讯网

“慧眼”卫星发布一批新成果:为人类理解黑洞和中子星系统提供新线索-信息快讯网

▲“慧眼”在轨运行示意图

昨天上午,在第一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学家为主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又名“慧眼”)科研团队,发布了“慧眼”近期取得的一批新成果。

这些成果中,有些发现了以前从未看到过的新现象,有些挑战或验证了现有理论模型,还有些为人类理解黑洞和中子星系统提供了新的线索。

已发论文十余篇

X射线双星是由黑洞或中子星与一个正常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正常恒星的物质在强引力作用下落向黑洞或中子星,形成围绕黑洞和中子星高速转动的物质盘(吸积盘),并发出强烈的X射线辐射。X射线双星的快速光变和能谱是研究强引力场、强磁场,以及物质在强引力场和强磁场下的动力学过程和辐射过程的主要探针。

“在物质旋转掉向黑洞和中子星的过程中,由于引力势能的释放,通过粘滞等加热过程,温度会越来越高,辐射的光子的能量也越来越高,在非常靠近黑洞和中子星的地方,还可能存在大量接近光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物质甚至可能以接近光速向外喷射,因此可能辐射出很高能量的光子,并呈现出快速的光变。”“慧眼”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兼有效载荷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卢方军说。

“慧眼”卫星搭载了高能X射线望远镜、中能X射线望远镜和低能X射线望远镜三种科学载荷和空间环境监测器。卢方军表示,和国外的X射线卫星相比,“慧眼”独特的设计使得在研究天体多能段X射线快速光变方面具有卓越的能力,可以用于研究迄今为止探测到的最接近黑洞或中子星区域的物质运动和辐射过程,并籍此开启研究黑洞和中子星系统的新窗口。

自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升空之后,慧眼已在轨稳定运行两年多,开展了各类观测1000余次,获得科学数据29Tb,成功监测了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电磁对应体,完成了脉冲星导航实验。科学工作团队已在国际主流天体物理杂志上发表(含接收)科学论文10余篇,更多重要成果正在审稿或成文的过程之中。

五项重要成果获得国际认可

此次发布的科学成果共有5项,体现在科研团队陆续发表的多篇论文中。

卢方军介绍,“慧眼”卫星发现了黑洞系统中迄今为止最高能量的准周期振荡现象,能量上限是以往卫星的观测结果的3倍,开启了研究黑洞系统的新窗口,“‘慧眼’卫星发现了黑洞和中子星附近的物质发出的高能X射线存在准周期变化,该现象达到的高能能量范围是以前所有的天文望远镜都无法企及的。”

“慧眼”卫星还在中子星X射线双星系统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高能量的千赫兹准周期振荡。“‘慧眼’的这项发现,对长期以来广为认可的千赫兹准周期振荡起源模型提出了严峻挑战。”卢方军说。

此外,“慧眼”卫星首次观测到中子星X射线双星在流强位于特定值时吸积盘状态的突然变化,验证了已提出近半个世纪的光的辐射压导致吸积盘结构突变的理论;首次观测到中子星表面单个热核暴的X射线光子“阵雨”对温度高达几亿度的电子冕的快速冷却现象,为研究高温电子冕的辐射和形成机制提供了“独门”探针,并在单个热核暴中观测到了热核爆与吸积盘的相互作用,为限制吸积盘最内半径提供了新的手段;确定了著名的中子星X射线双星武仙座X-1的回旋吸收线能量不再下降,为理解中子星的性质提供了新的观测依据。

卢方军介绍,这些科研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等杂志上,审稿过程普遍很快。

比方说,“慧眼”卫星在观测热核聚变暴方面的成果投到了《天体物理学杂志》,论文从投出到接收一共只用了11天时间,成为完全基于慧眼数据在海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慧眼文章。匿名评审专家在评审意见中写道:“这是一项令人兴奋的、及时的成果。”

“继任者”已进入方案设计阶段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惕碚、吴枚等在1993年提出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项目并开始预研。2011年3月,国家正式批准立项。2017年6月15日,卫星发射上天后,被命名为“慧眼”。

2018年1月31日,“慧眼”卫星正式交付使用,已在轨运行两年多。“现在‘慧眼’的运行情况非常好。”卢方军说。

“慧眼”卫星是我国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由国家民用航天科研经费和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共同支持。

2018年初,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北京启动了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英文简称eXTP),被认为是“慧眼”卫星的继任者。

卢方军介绍,eXTP卫星项目已经进入了方案设计阶段,前不久,中科院正式批复了eXTP卫星项目重大背景型号研究课题。在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的支持下,eXTP卫星项目获得了4.3亿经费,开展方案设计等工作。基于“慧眼”卫星成功的团队建设以及自主研发的技术积累,eXTP得以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逐步演化成为一个中方主导、中欧合作的旗舰型空间天文台项目,该项目将在技术和科学领域引领X射线空间天文的发展,并预期在未来若干年一直处于领跑的状态。


作者:倪思洁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天文学家发现已知最重中子星,质量是太阳的2.17倍
黑洞吸积理论最后一块拼图 ,被中国团队拼上了
教科书又要改?!土星新增20颗卫星,把“木老大”推下宝座
冥王星曾经属于它,却又被拖下王座,太阳系“老九”之位究竟是谁?天文学家开了脑洞:不会是个黑洞吧……
国内首个民营商业卫星测控指挥中心启用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四号
倪光南:已拿到华为5G手机,华为鸿蒙操作系统更需要生态完善|乌镇互联网大会
守护城市公共安全,上海市疾控系统进入“进博会时间”
上海卫生健康系统发布30个“最美服务窗口”,看看哪些医院上榜?
中国人当选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主席!袁亚湘:让中国更多成果得到应有认可
独家专访!2019诺奖得主威廉·凯林:希望新发现能预防或治疗心脏病和中风
《自然》重磅发布基因编辑里程碑成果:有望治疗大部分遗传病,David Liu开发新系统,无需供体DNA模板
产业园区的建设应当构建具有“内外循环”的生态系统
智能驱动+智慧物流,八大展览演绎先进制造业创新技术成果
利好!学生可辅修“别人家”的专业、教师可跨地成果转化,长三角5所高校成立大学科技园联盟
带着“进博会+优化营商环境”的丰硕成果,不少参与过首届进博会的“回头客”又来了……
视频 | 吴贻弓的艺术情怀与文化追求,永远和中国电影人同在
在别人家门口放生300条蛇,结果吓坏村民,这种“好心”让人害怕
当代最后一位评弹名家陈希安走了:他一撇一捺抄下的《珍珠塔》手稿,足有一尺多高
杨剑等:人类世到来,复合系统的全球治理能否应对?|嘉宾新著先睹㊸
加强改革系统集成,习近平频频强调
锁定磋商成果,中美向阶段性协议再近一步
锁定磋商成果,中美向阶段性协议再近一步
中子星并合产生重元素锶首次被确认
电子烟“迷雾”还要飘多久?美国已发生26起与电子尼古丁传送系统使用相关的死亡
炎症性肠病与结肠癌或有破解之道,仁济医院高维强团队《自然-通讯》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自然》子刊在线发表新成果:脊柱侧弯AI筛查,准确率可达专家水平
25年来24小时无休,他们保障邮轮100%安全与准点,今天他们用上最新系统……
发现抑胰腺癌新型小分子代谢靶向药,《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瑞金医院沈柏用团队成果
临港新片区再迎重大签约,将设立北斗产业聚集区,助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国产化”向“全球化”演进
计划明年要卖2万吨法国牛肉到中国,进博会“超级推销员”马克龙给你讲解夏洛来牛、利穆赞牛和萨莱牛,“法国风味可以和中国风味相融合”
面对成长的烦恼,如何在阅读中敢于接纳“负情绪”黑洞?
网上贷款钱还未到却被起诉!民警慧眼当场……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