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友吴小如,用治学态度研究京剧

2015-11-25信息快讯网

 

 

票友吴小如,用治学态度研究京剧-信息快讯网

已故北大教授吴小如对京剧史有着独到的观察。(均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邵岭

已故北大教授吴小如珍藏的975张京剧老唱片,昨天入藏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而这些老唱片,既是吴小如的业余爱好,更是他长期研究京剧艺术最直接的“原始音像资料”。

作为一位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的知名学者,吴小如对京剧的贡献,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他以票友身份,将治学态度与方法引入京剧研究,成为京剧学的开创者之一。

和普通票友不同,吴小如为京剧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建树。京剧研究者翁思再回忆,自己最早知道吴小如,是看到他在1980年代的学术期刊《学林漫录》上连载的《京剧老生流派综说》。翁思再告诉记者:“从京剧老生的老三派一直讲到四大须生,使用学院派的治学方法进行归纳梳理,把俞平伯的考据学引入京剧研究,大到历史范畴的界定,小到每一句唱词,不厌其烦地进行论证,可以说是前不见古人。”而这种治学方式,直到现在仍然影响着翁思再这一辈的京剧研究者。

翁思再介绍说,对于京剧流派,吴小如也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流派本身是演员个人习性的产物,其中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应该有所鉴别,而不是不加分辨地照单全收。吴小如本人最推崇的是梅兰芳、杨小楼和余叔岩,认为他们集中反映了当时主流观众的共同趣味,也因此成为中国京剧艺术史上横向并列的三座高峰。后辈演员们向着这样的最高点看齐,就不会走错。而在这一观点背后,是这样一种认识:通俗文化只有被高雅引领,才是可持久的。

而吴小如在京剧史方面的研究,是他为京剧做出的更大贡献。戏曲研究者、上海广播电视台《绝版赏析》栏目制片人柴俊为告诉记者,文人票戏是京剧的传统,在其它剧种里很少出现。《绝版赏析》做了十几年,涉及很多剧种,但做的最多的就是京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刘曾复、朱家溍、吴小如这3位研究京剧的学术大家,对京剧史料如数家珍。比如吴小如,单单一部《文昭关》,就可以以好几个版本相互进行比较,把一期节目做得丰富生动。

翁思再也说,吴小如对京剧史有着独到的观察,能够把很多行内人讲不清楚的事情,通过学者的观察梳理清楚。比如富连成科班,共7科,学生好几百,后人成千上万,但是没有人能够把相关历史说清楚。吴小如经过研究之后,撰写了《富连成鸟瞰》,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吴小如研究京剧史,除了学术基础之外,还得益于他从小看戏,是很多重要演出的见证人。他看戏勤奋,几乎一场不落。有一年夏天,马连良被大水困在天津,演到后来连《洪羊洞》这种马派几乎不演的戏都演了,而吴小如也一场不落地看了。他以观众的身份撰写《台下人语》,在那个没有电视的年代,用笔记下自己看过的演出,其中包括余叔岩演的一些堂会戏,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他不仅看戏,还自己学戏,从而在评戏时能够从戏曲规律出发,不是外行的隔靴搔痒。柴俊为介绍说,吴小如年轻时曾向谭、余两派的名家夏山楼主、王端璞、张伯驹等请益。1961年,夏山楼主录制《李陵碑》《鱼肠剑》等唱片,吴小如不仅是策划人,还在剧中配唱杨延昭、姬光等“里子活”(指主要配角)。2002年,《绝版赏析》举办周年庆晚会,吴小如兴致勃勃唱了一段《蟠桃会》。先期录音时,他要求先听一遍,听完笑着自嘲:“整个儿一里子味!”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