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大数据,如何避免创新过度

2016-01-03信息快讯网

当你接到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如果不是简单挂断,或许就会参与一些重大议题,比如“大数据vs个人信息保护”。日前,有网友就遇到了这样的电话,来电人报出她的姓名,还反复问“你是否认识某某”。她听下去,确认对方是阿里巴巴的客服,因为某某的确是她的一个朋友,通过阿里旗下的“蚂蚁花呗”借了钱,逾期没还。

客服问:你能联系到某某吗?啊?你们不太熟?那么端午节他为什么给你送粽子?

《征信机构监管指引》上月下发,不少人猜测征信业务的监管有望在近期取得突破。此事搁浅已久,外界普遍认为,央行高度谨慎,是因为个人征信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平衡不好拿捏。就像上面这位网友,她就对莽撞的客服很是不满。

“大数据+信用”的确在贡献创新,但在个人征信领域,避免“过度创新”或许更值得关注。

“信用触角”深度介入

征信,简单说就是采集个人或机构信息,为其建立信用档案,并提供其他信用服务。它被视为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一个高度依赖数据的行业。过去,要画出一个人的“信用画像”,几乎只能靠他的信贷记录,但大数据时代,信用数据的来源被大大拓宽,创新越来越活跃,征信业也被带入黄金期。

日前在沪举行的“魔方大数据圆桌”上就集中展现了一些信用大数据案例。作为业内领军企业,“金电联行”迄今已帮助1000多家小微企业获得无抵押、无担保贷款,而违约记录是零。金电联行目前能采集、分析1000多个大类的企业经营数据,远超传统征信企业,特别是公司能根据企业外部数据--也就是与上下游伙伴的往来账目等,借助某个模型计算出企业的信用分;对照“分数线”提供贷款,银行风险完全可控。而“长江时代”也在开发类似的信用服务,特色则是数据来源--公司搭建了一个提供企业信息化服务的云平台,在用低价吸引到小微企业客户的同时,也能就此全程接触这些企业的经营数据,进而开展信用服务。

实际上,要为一家企业绘制高分辨率的“信用画像”,数据自然是越完整越好。大数据实际上帮征信业实现了一个梦想,借助网络,信用的触角能介入得更深、更广。

除了帮企业融资,金电联行还为多家银行管理着逾千亿元的贷款,依靠信用大数据,它能提前三到六个月给出违约风险警示,监管成本降低三分之二。

业内认为,信用大数据使得信用评价真正可以针对未来、而不是过往来展开,因此价值极高。反过来,站在大数据从业者的立场,征信也是目前最有价值的大数据应用领域。总体上,“信用大数据”被视作一个千亿元级市场的入口。

“匿名原则”名存实亡

企业征信的创新令人振奋,但企业无所谓隐私,可如果进入个人领域,情况就会复杂得多。目前,个人征信业务必须拿到央行的牌照,而企业征信实行备案,门槛要低得多。

去年年初,央行公示了八家公司,同意它们围绕个人征信进行业务准备,准备期为六个月。如今,准备期已超时很久,牌照却迟迟不见下文。央行近期下发的《征信机构监管指引》首次明确,个人征信公司必须设立保证金,以给隐私被侵犯的个人进行赔偿,此举表明了监管重心。

“花呗”一案中,利用阿里的数据挖掘借款人朋友圈——比如“送粽子的朋友”,然后顺藤摸瓜催债,这种电话不仅让接听者不适,欠债者也心有不甘:逾期还款已有罚息和信用污点来惩戒,为何还要骚扰亲朋、变相示众?通过官微,“花呗”在道歉时,承认内部有规定,允许客服给逾期过久的贷款人的关系人致电。目前,该规定已经暂停。

“征信+大数据”对个人信息的介入是前所未有的。以往,互联网企业往往会采取技术手段,将个人信息模糊化、匿名化,避免触犯法律、触怒公众。即便如此,许多人依然认为此举意义有限,因为只要有足够多的数据被抓取,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匿名。然而,大数据征信甚至连名义上的匿名原则都无法保证,因为征信就是要为某个人建立实名信用档案。

目前,个人征信企业采集的数据来自公共部门、金融机构、电商平台、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各种渠道,内容既有个人身份、账户等静态信息,也包括动态的交易记录、社交行为。如果说企业过去在搜集个人信息时还会担心违规,一旦获得个人征信业务牌照,那么这种行为将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规范后才能谈发展

互联网时代,技术和产业几乎总是领先法律几个“身位”。在国内,完整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迄今仍未颁布,各种相关条款散落在其他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但要么力度不够,要么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征信业管理条例》中就有笔墨涉及,但仍显模糊,至于“何为信用信息”“征信公司该如何提供授权文本”“用户怎样做算是同意”等基本问题,都未明确。

有些专家认为,和征信企业相比,个人明显处于弱势,因此法律应偏向于保护个人。借鉴国外经验,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除了必须得到个人授权,还应该确立两个原则:严格限制数据使用场景、确保征信机构的第三方地位。前者将拒绝个人数据超范围使用,以此防止数据滥用;后者的目的是避免强势企业以征信为名,过度积累数据资源,形成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信用大数据行业正在用“一切数据皆可是信用数据,一切场景都是信用场景”的口号,描画产业光明的未来。但无论如何,只有规范,才谈得上发展。面对滚滚向前的趋势,个人的力量尽管渺小,但并非微不足道,消费者应学会保护自己,比如:在不必要时,不要轻易授权征信企业采集、使用你的个人信息。再或者,面对骚扰电话,有效地表达出不满。

■文汇报首席记者 张懿

高校智库建设须避免重复建言
【乌镇峰会大家谈】乌镇峰会传递网络强国创新力量
唤醒创新者的是梦想——记“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
创新“链式反应”必须从中学开始
如何正确选择邮票收藏品
“变异”也可能是文化创新的发端
大数据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亟待强化
2016中国经济工作如何部署,这张图说的很明白
看西方国家都是如何过圣诞节的
“悟空”成功下传首批科学数据
日2016年度防卫预算创新高
“武状元”杨忠海:我在香港警校如何练枪
揭秘先富起来的朝鲜人如何生活:吃喝玩乐洗
这是明年上海最赚钱职业 分析数据不得不信
沪楼市现"年末效应" 一二手房成交数据爆棚
2016年上海各大银行1月信用卡优惠一览(图)
住三星绿色住宅是怎样一种体验
国际政要贺新年 聚焦经济与民生
去年末成交量创新高 新房成交均价环比降3.6%
中国启动大数据领域重大研究计划
小寒到 孩子如何吃可以防病
沪楼市去库存缩至7.9个月 去年末成交创新高
创新的冲动和幸福感来自“流”体验
生活中最脏的食物 教你如何去污垢
对于上海你的印象如何 这样简单粗暴就能解释
上海崛起多片科技创新高地,连续十四年获奖比例超过百分之十
以金融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 为更多科创好苗浇灌“活水”
数据分析谁抢走了你的火车票
如何处理蜜蜡上的裂
正确的理解,是玩转大数据的前提
老建筑该如何延续文化记忆
百度贴吧过度商业化是杀鸡取卵
春节聚餐避免“胖三斤” 吃烧烤后来个梨可抗癌
央行新规! 支付宝、微信用户需要做这件事…
主权信用评级的醉翁之意
新规:子女拒不回家看看或影响当事人信用
鲁迅写信用的笺纸逾170种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