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首期文汇讲堂:社会科学没有适用于所有情境的普遍原则
文汇报讯 (见习记者 袁琭璐)“进入21世纪后,在同等的教育情况下,女性为了寻找社会地位更高的男性从而使得婚姻双方的年龄差增大,这是中国女性‘向上婚姻’的文化所致。”“个人期望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子女是否能读大学不全由经济因素决定,而是由非经济因素的父母期望所推动。”
(谢宇在发表演讲。 袁婧 摄)
昨天下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谢宇做客2016年首期文汇讲堂,当他抛出这些经过定量研究得出的观点时,听众不由得为之信服。作为国际社会科学界领军人物,谢宇主讲《中国社会的特色到底在哪里》,以谢氏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原理——变异性、社会分组和社会情境为基础,与听众分享了他视野中的中国社会的特色,同时也在演讲中普及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90分钟的演讲中,谢宇从国家的“大家”、家庭的“小家”及两者的表现形式上细数了当前中国社会的三个特征。首先是强有力的政府角色,政府参与了社会诸多方面的管理。其次是家庭的特点,谢宇强调,比起其他国家,家庭在中国文化当中更为看重。而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第二次人口转型”导致家庭观念在今天被削弱,其中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发展带来了个人自由,出现了同居率增大、生育率降低、“向上婚姻”文化导致婚姻中男女年龄差距加大等新现象。谢宇从双层责任的角度揭示了中国体制下每一个方面都有这样的“双重责任”:既要对上负责,也要为下谋福利。
对话嘉宾上海社科院资深研究员、英国《社会学》杂志国际编委卢汉龙与谢宇开启了一场“中美社会学”的充分讨论。谢宇认为,社会科学并没有适用于所有社会情境的普遍原则,我们能够得到的只是暂时的,对于一定的社会情境而适于的规律。对此,卢汉龙提出美国经验性的社会研究对普遍规律有重要发现,那么对于追求普遍规律与没有普适性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谢宇表示两者并不矛盾,既可以追求普适性的知识,又可以研究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具体问题。谢宇以其深度的实证研究对中国社会的特征进行了全面解读,热情高涨的听众也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国特色社会的疑问。
演讲中,谢宇娴熟地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进行论证,既让来自上海各高校的学子听众感受到了他作为国际社会科学界领军人物的学术分量,也从比较视野中预见到了中国特色带来的前景。提问点评嘉宾、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骏以“专业、颇具学术性”高度概括了听众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