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记我国“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海派剪纸第一传承人杜伟秋

2016-02-04信息快讯网

 

 

杜伟秋为文汇报读者创作的《群猴迎新春》。

本报记者 张鹏

从上海市区坐一个半小时地铁,在闵行区颛兴路上有一片普通住宅区,海派剪纸第一传承人杜伟秋,和妻子、儿子一家,住在这里。

家里的白墙已经泛黄,每一面墙上都挂满了杜伟秋创作、装裱的剪纸作品。《孔雀》《金陵十二钗》《水乡周庄》……在行家眼中,这些剪纸作品将西方绘画的透视方法与素描的阴影技巧融合在了一起———是用剪纸剪出了“裸眼3D”的效果。

其实,杜伟秋还是参与研制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科研人员之一。从“两弹一星”科研人员到海派剪纸第一传承人,杜伟秋身上,有着太多传奇而神秘的色彩。如今,更多的人熟知杜伟秋,是因为他已经连续15年在颛桥社区文化中心担任老年大学教师,参加杜伟秋剪纸班的老年朋友超过一万人次。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不管做什么事,都把人民的、国家的利益放在最前面。杜伟秋说,这就是“两弹一星”精神。如今,他又将这种精神融入了创新剪纸艺术和感化周边的人当中。

前辈的话影响杜伟秋一辈子

杜伟秋今年恰逢古稀之年,走起路来腰杆挺得笔直,坐在凳子上跟记者一谈几个小时,思路清晰。几十年前发生的事儿,哪一天、哪个地点、故事的来龙去脉,他都娓娓道来,不急不缓。

杜伟秋说,从事国防科研工作需要有非常扎实的业务基础,“那时候条件艰苦,但从没有任何一个人抱怨过,能为国家做点事儿,大家都发自内心地觉得自豪。这就是‘两弹一星,精神,以人民和国家利益至上。”

“不能抽烟、喝酒,业余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不要去打麻将,要做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参与“两弹一星”科研的老师们,这样教育杜伟秋,治学要先学做人。

这些话,影响了杜伟秋一辈子。

儿时起,杜伟秋自学国画、书法、篆刻四十年如一日。学习之余,别人都去打牌,杜伟秋成了“另类”,一头扎进石头堆里可以一天不眠不休。

别说同事和前辈们都想从杜伟秋这里求得一枚印章,就连日本不少与中国建立友好城市的市长来访时,杜伟秋的印章,常常被作为礼品馈赠给外国友人。

“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不像现在娱乐生活丰富。没事儿我还喜欢做做木匠活儿,研究研究发型设计什么的。”杜伟秋的精神世界,异常精彩。

杜伟秋口中的“木匠活儿”,可不仅仅是做个桌椅板凳那样简单,他会到处观察雕刻着精美镂空图案的红木家具,还会翻看有关木雕的书籍、查询各类木制工艺品的史料等。那时候有同事结婚,他都会免费打一套家具作为礼物,自己也乐在其中。

“做一件事情,就要研究透彻,做到最好。这同科研一样,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两弹一星,怎么可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发射成功呢?”杜伟秋说。

杜伟秋站起身,取来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黑色皮包,从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个小盒子。“核试验成功二十周年纪念”“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纪念证书”“氢弹爆炸40周年纪念”……杜伟秋把一枚纪念章放在记者手里说:“这是纯金打造的,你掂掂看,很重呐!不过这是多少人一同艰苦奋斗了多少年才换来的勋章啊!”

他抚摸着一本纪念册的封面,封面上是熟悉的“蘑菇云”。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种激动的心情……”杜伟秋摆摆手说,“没办法来形容了。这种经历,是几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博采众长,创新海派剪纸

杜伟秋是地道的颛桥人,剪纸是颛桥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杜伟秋就看到农民出身的母亲,不时拿起剪刀和彩色的卡纸,转眼间,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从剪刀下诞生了。

剪纸艺术在民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实用意义,百姓的喜事、丧事、寿辰、祈福等活动中,剪纸都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和符号。正因为这种实用价值,使剪纸艺术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其在地域宽广的中国,分为不同的风格特点和派系。在我国,东北、山东、山西、佛山等地的剪纸各有特色。在西北工作时,杜伟秋看到剪纸艺术非常流行,但凡省级以上的美术展览,剪纸作品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展出艺术形式之一。然而,陕北的剪纸形式比较粗犷,不如江南剪纸来得细腻。自明代起源于浙江乐清的“细纹剪纸”,杜伟秋最为喜爱。

杜伟秋慢慢地发现,各个地域剪纸艺术并不交流,例如陕北的剪纸作品中,大多反映当地农民的生活。从事剪纸艺术的农民文化水平有限,美术知识并不丰富,只要能体现当地的社会民俗文化就很满足。

不破不立,只有打破原有的传统,融合南北各派剪纸文化的优点,才能传承、推动剪纸文化的发展。一位从事宣传工作的同事告诉杜伟秋,如果能将传统的剪纸艺术融合中国画、版画、纂刻、西方油画的视觉效果,更能体现类似工笔画形式的剪纸艺术,那将是一个“奇迹”。

杜伟秋让这个“奇迹”成为现实。一般人总以为,剪纸的工具就是剪刀,其实不然。杜伟秋说,剪纸起源于我国南北朝时期,而剪刀是宋代才发明出来的。显而易见,剪纸是刻在前、剪在后。所以,传统的剪纸95%以上其实是通过刻刀来完成的,尤其是比较精细的好作品,刻刀的作用远远大于剪刀。由此,杜伟秋将剪纸的工具从剪刀升级为“剪、刻并用”,并将题材从单一的花鸟图案,拓展为人物、风景、戏曲脸谱等等。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像绘画一样美轮美奂,都像雕塑一样栩栩如生。在《水乡周庄》这一作品中,石桥因为年代久远而产生的斑驳痕迹、在水中的倒影等,竟都在他的剪刻刀下逐一表现了出来。

杜伟秋的剪纸作品,不但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2010年,杜伟秋在美国旧金山办了个人剪纸艺术展。他的作品不仅被台北故宫书画院收藏,还被聘为荣誉教授。

一人学习,团结一家

15年前,颛桥社区老年大学校长张萍找到杜伟秋,邀请他为社区里的老年人开班讲课,杜伟秋一口答应。他说,“搞尖端国防科研是出于社会责任,教老年朋友们剪纸是一种特别享受。如果能将他们从麻将桌前拉回来,我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在上海的老年大学里,杜伟秋的剪纸课程成了最受老年朋友喜欢的热门课,一座难求。

不少老年人听说颛桥有个杜伟秋,早晨5点就从花桥乘坐3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颛桥,跟他学习剪纸,一学就是十二三年。他们中有退休工程师、教师等知识分子,也有目不识丁的耕地老伯。但如今,在杜伟秋的带领下,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独立举办剪纸展览的水平。

“好的剪纸会影响很多人。”杜伟秋的一个邻居,原本喜欢打麻将,没少跟家人产生矛盾冲突。在杜伟秋的劝说下,这位邻居报名参加剪纸班,并带动全家人一同学习研究。如今,家里没了吵架声,有的是一家人共同学习研究的氛围,其乐融融。

15年来,杜伟秋的剪纸班从未间断。最多的时候每天要教4个班级,晚上回家后,为了保证有好的原创作品展现在课堂上,杜伟秋还会不断设计、创作。他从不觉得累,年轻的时候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等老了也能为社会发挥余热,“不给我一分钱,我都觉得非常自豪”。杜伟秋说。

剪纸错位地标建筑
养生揭秘:男人长寿要做到12个“一”
养生 保持健康饮食上要做到这12点
拉卡拉总裁孙陶然:要做POS机中的苹果
明星片酬差爆料:他居然第一 胡歌84万不敌他
起床后不能做的事 第一条九成人都做了
学讲上海闲话 传承沪语文化
天下第一贪官和珅被抄家 都抄出了啥天价宝贝
她是第一位春晚歌手 初婚嫁老师 再婚嫁粉丝
这35家餐饮企业检出罂粟壳,第一家你肯定吃过!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座谈会昨召开
习近平就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上海机场工作人员迎战冻雨寒潮 雨雪天气对机场影响越来越小
【图解】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上海也是蛮拼的
【图解】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上海将会棒棒哒
同济校长送科研课题:跳广场舞能防止老年痴呆吗?
雅虎同意出售核心资产
108岁,不戴眼镜也能穿针引线
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不是武则天竟是她
全球最低还是坑钱第一 上海迪士尼不是你想玩就能玩
华人亲历日本生活:工作懒散效率低 美女倒贴
十大单身职业揭晓,第一名你绝对猜不到!
7-15万适合青年人的第一辆SUV导购推荐
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加拿大第一大姓竟是“李”
创新与传承 女书形象大使吴思慕的“女书吟”
“阿尔法狗”战胜人脑,教育工作者该多想想了
刘诗诗大婚褂裙走热 潮绣传承仍面难题
以后不当心这些信息 出国贷款找工作都受影响
央行新规! 支付宝、微信用户需要做这件事…
如果你年龄介于25—50岁 那10件事说啥也要做
儿科研究生年年招不满 全面二孩医院遭遇“儿科荒 ”
企业要做科创主体,高校并非只是配角
李守白用17米的剪纸“剪”出39首老上海童谣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