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0件文物还原历史语境下的莎翁

2016-04-18信息快讯网

用20件文物还原历史语境下的莎翁-信息快讯网

 

《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中译本(左)。莎士比亚时代的威尼斯玻璃高脚杯(中)、匕首和双刃长剑(右)。(均上河卓远文化供图)

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浩瀚的莎翁文本研究著作之外,原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雷格 《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 一书则独辟视角,尝试以长剑、玻璃高脚杯、金币、剧院钱匣等20件馆藏文物为线索,牵出400多年前莎翁及其观众所生活的年代故事。昨天,该书中译者范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在上海季风书园展开对谈,还原历史语境下的莎士比亚———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正是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放在人类进程的宏观轴线上,这也是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新大陆的发现开阔了欧洲人视野,公共戏剧成为面向社会各个阶层的全新商业娱乐形式。那么,莎士比亚时代的文物究竟辐射出当时怎样的文化景观?

解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文本之外的暗示

提起 《罗密欧与朱丽叶》,大家印象中似乎就是一对少男少女百折千回的恋爱故事,但读者可能漏掉了另一同样重要的主题:城市暴力。从利兹皇家兵器博物馆馆藏的匕首与双刃长剑来看,16世纪伦敦街道显然是危险之地。有学者指出,伊丽莎白时代,剑作为随身兵器,既是装饰,也可防身,年轻男子都少不得要置办一套,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副线索正是特权阶层子弟的拉帮结伙、互相砍杀,剧中武器精良的团伙、维罗纳动辄染血的街道,都确证了城市暴力现象。这时再来看 《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三幕第一场,就加深了对其中情节的理解,罗密欧拼命制止友人茂丘西奥与提伯尔特比剑,可惜没劝成,后者搭上了性命。

在莎士比亚时代,威尼斯令人想入非非。它是当时欧洲的商贸中心,是豪奢与风尚的源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威尼斯高脚杯是相当生动的注脚。那些用金子和鲜亮颜料装饰的器皿,精巧澄澈,倾注了400多年前玻璃工匠们的巧思和手艺。这也就不难理解《威尼斯商人》 《理查二世》 等剧作中,都会出现对威尼斯玻璃酒杯的赞叹。更重要的是,对观众来说,威尼斯不仅仅是富足的意大利城市,更是新型社会关系的试验场,而这一切在伦敦则刚刚萌芽。“英国观众神往威尼斯的富裕、包容、自由,另一方面也担忧这里的社会规则和风习过于随意。”范浩以 《奥赛罗》 为例,这部以威尼斯为背景的作品里迂回探索了身份认同的界限:成功的黑人将军可以娶威尼斯白人贵族的千金小姐,犹太女子也可能和基督徒私奔。“以往的文本分析中多着墨阶层差异,但这本书却提出了当时对威尼斯女人的成见,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莎翁作品内涵。”

“票房”一词可能源于莎士比亚时代的剧院

《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 引进出版方上河卓远文化总编辑杨全强说,将莎翁还原到400多年前的历史语境下,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今天所说的“票房”,就有可能源自莎士比亚时代的剧院。书中透露,在伦敦考古博物馆工作的朱利安·包舍尔,从馆藏的鲜亮绿釉小钱匣上考证出当时人们看戏的流程。钱匣上有个投币口,很像今天的猪仔储蓄罐,而出土的钱匣没有完整的,只有碎片,因为罐子拿到后台要被敲碎,取出的硬币收在一只大钱箱里,箱子则锁进密房。而这正是英文“boxoffice”(票房) 的形象注释。

“莎士比亚和大多数剧作家不同,他是文豪,也是当时环球剧院的股东之一,有权参与分红,这是他财富的主要来源。想必每天散戏后敲碎钱匣那声脆响,是他爱听的动静。”杨全强说,在当时的伦敦,公共戏剧是全新的商业娱乐形式,各剧院票房收入相当可观,这从遗址发掘出的碎陶片可见一斑。而剧院吸引社会各阶层的强大磁场力,从对剧院遗址的发掘考证上也能得到证实。果核、干果皮、蚌壳等都代表了当时大众观剧时爱吃的零食,其中居然还有一把精巧锐利的铜柄果叉,显然是某个公子哥落下的考究物品。

莎翁笔下的人物为《纸牌屋》等大热剧注入灵感

毛尖的观点非常引人关注,她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常演常新,是具有观念上的辽阔性。比如《哈姆雷特》 被全球多家剧院艺术加工开拓出了时尚版、后现代版等,她说:“你甚至很难用任何一种主义或概念去框定那些脍炙人口的剧作”。她认为 《亨利五世》 的台词对当今创作仍有启发,这是莎翁16世纪90年代唯一一部以成功君王为主角的历史剧,鲜少涉及阴谋与反叛。

“拿这两年很火的 《纸牌屋》 来说,敏感的观众会发现,剧中老谋深算的弗莱西斯深得理查三世的气质精髓;同样野心勃勃的议员妻子克莱尔,不正是 《麦克白》 中麦克白夫人的现代翻版吗?”在毛尖看来,虽横跨400多年,莎剧中的角色原型仍源源不断地在为欧美的影视剧创作提供着不竭的灵感。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