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位知名专家与企业家联袂展示科技魅力、解读产业趋势

2016-05-22信息快讯网

一种新型计算机的“脑力”将超过目前全球所有计算机之和,一张特殊的“渔网”或许能提供三峡工程的电力,一种储存在海底的能源或许超过人类已消费以及可消费的所有化石能源……这样的科学预言绝非天方夜谭,甚至称不上是科幻作品,它们都是中国正努力推动,并有望在可预见的将来率先实现的技术成就。

昨天,由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等主办的“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成了一场由十多位知名专家与企业家联袂展示科技魅力、解读产业趋势的舞台。一整天的头脑风暴不仅讲述“将来时”,更立足当下,用“现在进行时”分析中国与上海该如何应对全新一轮科技革命。

报告人:潘建伟(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

主题:新量子革命

亮点:利用量子的一些特质,科学家正试图创造超级强大的计算、通信和测量工具。潘建伟认为,10年后,人类有望实现100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从而造出一台计算能力相当于目前全球计算机总和的量子计算机。

在潘建伟看来,新量子革命的意义可以和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相提并论,它将显著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并重塑国际竞争格局。他透露,今年下半年,我国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就将交付,并有望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从而将在全球首次实现高速“星地量子通信”。目前,中科院在上海建设的“量子信息与前沿卓越创新中心”已被纳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点。

报告人:石定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

主题:绿色能源革命

亮点: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去年向世界承诺,碳排放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据石定寰透露,中国可能最早于2025年就实现“碳达峰”,而到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比例将占能源消费的60%。未来,除了光伏、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技术,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电动汽车都是值得高度关注的技术和产业领域。

报告人:汪品先(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主题:走向深海

亮点:16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始于航海,目前的海洋革命则更注重从垂直而不是水平维度探索海洋。人类对深海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不及对月球背面的了解。深海蕴藏着大量机会,比如:海底可燃冰的能量,或许相当于全球所有已被消费以及可被消费的化石能源之和。汪品先表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有机会保持在世界前列,但必须打破各部门之间、各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脱节。在该领域,上海有一定优势,海底观测网目前已成为上海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

报告人:黄大年(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863项目首席专家)

主题:透视地球

亮点:凭借深地探测技术,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发现了藏匿于地下的掩体;而在民用领域,石油勘探也受益颇多。深地探测技术,简单说就是用高灵敏度的传感器,透视地下目标,相当于为地球做一次CT。欧美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从原理突破到商业应用,他们用了40年;但从2009年起,国家投入巨资启动相关研究,仅用5年就做出了原理样机,可以让地下1到2公里的区域几乎变成透明。

报告人:李东升(中国商飞北研中心常务副主任)

主题:航空新材料

亮点:波音与空客的新一代飞机,复合材料使用的比例达50%,超过了金属。第一代国产大飞机C919的复合材料使用率约是12%,但下一代国产大飞机则会超过50%。复合材料的研发和利用能力,是新一轮国际民用机市场竞争的关键。

报告人:陈赛娟(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主题:转化医学的挑战

亮点:转化医学能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之间的屏障,让知识快速转为新疗法。根据我国转化医学中心的整体布局,上海承担了唯一的综合性转化医学平台建设任务。但转化医学平台的发展,仍面临顶层设计缺失、运行体制机制不明、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健全、人才匮乏等问题。

报告人:丁列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得主,贝达药业董事长兼CEO)

主题:创新药物研发

亮点:贝达药业用了10年,研发成功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成为史上第一个被纳入国际新药研发年度报告的中国创新药物。丁列明认为,只有在中国,他才有可能从头到尾走完这个新药的整个研发过程;如果在国外,肯定早就撑不下去、中途卖掉了。然而,中国新药研发仍然面临各种瓶颈,丁列明建议国家对新药审批、采购招标和国家医保制度进行相应改革,并延长专利保护期。

报告人:王坚(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

主题:计算经济

亮点:互联网正在成为新的基础设施,并源源不断地生成数据。这一改变,使得人类在历史上首次从自然资源的消耗者变为生产者。正如土地的价值必须依靠耕作来实现,数据要拥有价值,必须经过计算。谷歌的商业模式,说到底,就是对原先那看似无价值的亿万次点击进行计算。未来几十年,对海量数据的计算将催生“计算经济”。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