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越剧电影《西厢记》和昆曲电影《景阳钟》在香港首映
3D影片《西厢记》基本保留了舞台版的框架和结构,但精简到两个小时不到,把情节集中在了两个青年男女的爱情上。(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供图)
采用3D技术拍摄的越剧电影《西厢记》和昆曲电影《景阳钟》,将相继在香港大会堂举行首映。这意味着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启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出品的上海戏曲3D电影工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昨晚放映的《西厢记》,400座的香港大会堂上座率达到100%;将于本周日上映的《景阳钟》出票情况也相当可喜。很多观众表示,现代影像技术打开了戏曲欣赏的新维度,让他们获得了看戏的新体验。
据悉,上海戏曲3D电影工程计划在3到5年的时间里,拍摄10部3D戏曲电影。加上此前被列入国家拍大戏工程的《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和《勘玉钏》,几年间,上海已经拍摄了5部3D戏曲电影。人们由此发现,在经历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衰落期之后,戏曲电影重新进入了创作的繁荣期。
与此同时,戏曲电影拍完之后怎么办,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业内人士指出,从电影市场的环境和戏曲电影承载的主要功能来看,戏曲电影,应更多在影院之外寻找空间。
技术发展推动戏曲电影创作热潮
此次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是受邀赴港参加正在举行的中国戏曲节。中国戏曲节创办于2010年,自第二届开始,每年设立戏曲电影板块,放映过的影片除了粤剧电影之外,还包括京剧电影《杨门女将》、昆曲电影《十五贯》和梨园戏等地方戏曲电影。而今年,是3D戏曲电影首次亮相该板块。
有专家认为,戏曲电影的这一波创作热潮,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从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开始,上海几部戏曲电影都采用了3D技术拍摄。此项技术的成熟不仅满足了戏曲表演的忠实记录和重现,还使得戏曲和电影的结合产生了特殊的化学反应,让观众如同观看真实的舞台表演,却能打破单一的舞台观看视角。就拿此番首映的两部影片来说,《西厢记》中崔莺莺每一个翩跹婀娜的舞步,每一套精美艳丽的服饰,都在3D画面中呈现出繁复而不繁杂,精致而不奢侈的美感;《景阳钟》中武戏环节多个连续的刺枪,崇祯自尽前抛撒的白练,都因为3D技术的使用带给观众更加震撼的体验。
有多少戏曲电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然而,这样的戏曲电影如何能让更多观众看到?这成为摆在业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为中国电影独有的类型,戏曲电影一度是最受欢迎的片种之一。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史上共出品戏曲电影约400部。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戏曲电影的繁荣被按下了暂停键,1992年全年出品的戏曲电影为零。此后虽然每年都有两三部戏曲电影问世,却难以进入正常的市场发行和院线放映。
2015年7月,北方昆曲剧院的昆曲电影《红楼梦》上映,在暑期档众多商业电影的夹击中票房惨淡,甚至在有些地方出现还没上映就下线的尴尬。而记者从上海昆剧团获悉,在过去10年间,该团的《班昭》《长生殿》和《桃花扇》相继被拍成了电影,但至今无缘大银幕;上海越剧院的《玉卿嫂》也遭遇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的情况。
不求票房,重在普及与推广
“我们不求票房,重在对戏曲艺术的普及与推广,最终让更多人爱上戏曲,走进剧场。”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这样表示。毕竟,戏曲电影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文化留存、传承与推广。一个经典案例是,196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将越剧《红楼梦》拍摄成彩色影片,同年11月在香港首映,首轮连续放映38天,400余场,观众近40万人次。之后该片在全国放映,立刻风靡,成为同名原著的视听普及版,一时间家喻户晓;1978年,该片在国内重映,重新掀起了全国观众对于越剧的热爱,人们带着铺盖卷彻夜排队买票,电影院24小时跑片,“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成为老少皆知的唱段。
而为了面向更多受众,就必须在常规的院线放映之外争取更多放映空间。据悉,《西厢记》和《景阳钟》在首映之后,将于今年年底至明年上半年,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成都等地点映,之后再进入社区和高校进行长线放映。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现在很多学校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都有电影放映设备,可以和我们一直在做的昆曲讲座结合起来。毕竟放一场电影比演一场的成本要低多了。”此外,谷好好还打起了自家场地的主意:“我们的俞振飞演出厅有180座,也可以配备电影放映设备。我们甚至可以举办一些电影版和舞台版的观看和讨论活动,使得戏曲电影真正成为戏曲的普及和推广形式。”如果这一做法可行的话,上海京剧院的周信芳戏剧空间和改造中的宛平剧院,或许都可以利用起来。
张鸣则认为,可以借鉴一些国家推广音乐剧和歌剧电影的模式,和各个图书馆合作,将戏曲电影作为资料放映。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对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图书馆印象深刻:“在那里可以看到所有美国
音乐剧。”香港康文署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尽管平时戏曲电影在香港放映机会较少,但人们可以在香港电影资料馆看到那里收藏的粤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