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理财背后,藏着天使还是魔鬼?

2016-07-30信息快讯网

动辄20%、40%,甚至100%的年化收益率,这样的理财产品难免让人心动。可高收益的背后,往往如同海底一般暗潮涌动。当P2P、合伙人这类互联网金融新名词让人如雷贯耳的同时,跑路、垮台也屡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来自上海检察机关的数据显示,2014年本市检察机关受理涉P2P网络借贷刑事案件仅1件1人,涉案金额105万余元,投资者20余人。2015年受理涉P2P网络借贷刑事案件共36件139人,其中集资诈骗罪4件19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32件120人,涉案金额逾12.83亿元。案件集中爆发,且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

金融与互联网碰撞,本应是创新之举,可有些人却钻起了“创新”的空子,将P2P网络借贷摇身一变成为用于吸引投资人和掩饰非法集资犯罪的新“马甲”。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位法律界人士,试图从法律角度揭开所谓高收益理财骗局的面纱。

真有“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吗?

梳理现有资料,记者发现,目前已经公开的涉及理财产品的犯罪案件,多数都与“高收益”有着密切关联。

以2013年8月爆出的泛鑫保险事件为例,其集资手段很简单,就是保险业内常说的“长险短做”。把20年期的寿险产品虚构为1-2年期的年化收益率为10%的保险理财产品。为了加快扩张,泛鑫采取了“庞氏骗局”的手法,不断集资用于填补旧账,直至资金链彻底断裂。

“泛鑫将年化收益率定在10%左右,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赵骏,在加入律所前曾在检察机关工作多年,也是当年泛鑫案的公诉人。“很多泛鑫的投资者,就是被所谓的高收益蒙住了双眼,一步步落入圈套。”

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高收益同样成为了关键词。几名被告人事先通谋,通过注册成立合伙企业,对外招募有限合伙人投资永恒生典当、新盛博汽车等项目,以投资本金50万元以上、存续期12个月、年化收益11%-13%、提供担保等为诱饵,在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的情况下,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募集资金。

如此这般还不够,为吸引更多人“上钩”,他们还找到某银行个人客户部经理濮某。由濮某私自在其银行办公场所,以电话联系、现场宣传等方式向众多银行客户等不特定人员推销投资项目。短短4个月内,几名被告人先后在沪招揽100余名投资人,非法募集资金达人民币1.105亿元。

“从现有的情况和数据上来看,理财产品可谓形式多样,而收益率也是参差不齐。”赵骏分析说,像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由于大多是与债券等挂钩,其风险性相对较小,因此收益率也处于较低水平,“可以这么说,如果哪个理财产品有着超乎寻常高的收益率,那么其中一定存在某些问题,投资者必须擦亮双眼。”

高端洋气的外表可信吗?

即使知道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存有高风险,可仍有人愿意大把大把地砸钱,他们是真的傻吗?

在赵骏担任公诉人期间,一位被“套牢”的投资人曾如此解读当时下定决心投资时的想法。“销售人员能说会道,把产品描绘得天花乱坠,甚至为了让人放心投资,还拿出了理财产品投资的实业项目向人展示。加上这些企业的办公场所都很高档,让人感觉财大气粗,不像是骗子公司。”

的确,从目前爆出的P2P平台骗局、实业项目投资骗局来看,绝大多数公司都将自己包装得“高端洋气”。泛鑫,办公地点在浦东陆家嘴黄金地段,销售人员也个个是名牌西装、名牌手表傍身;中晋,斥巨资将自身包装成“百年企业”,花大钱请明星代言,更是买下公务机出行。

“在这些光鲜亮丽外表之下,谁能禁得住诱惑?”在赵骏看来,这些公司为了实现所谓的财富高速增长,必须要选择一个落地模式,而“庞氏骗局”成为了通用模板。“虽然说各家公司拿出来的名称不同,但细究下去都是一样,都是给人一种‘奢华’的错觉。”

还有些所谓的理财,将所谓的“实体投资”与自身捆绑,或是虚构出“担保项目”,以坐实其高收益可预期实现。有的公司披上合法的外衣或利用名人效应,编织出让人眼花缭乱的新名词,以合作开发、种植名贵药材、原始股权分让、投资理财等名义,承诺高额回报等方式骗取群众信任,进行非法集资。

家帝豪,就是这类骗局中的“佼佼者”。“消费养老”“赠送期权”“联盟商家(联盟商户)”,正是家帝豪用以吸引投资的“亮点项目”。通过发展下线人员可获取高额返利为由等让代理商发展下线加盟,建立了一级代理商、市场经理、二级代理商、三级代理商以及市场总监、大区经理和代理商的服务团队。

在此期间,家帝豪公司还组织有关人员到全国各地定期以招商会、代理商会议、授课、培训以及通过广告、网络、刊物、手册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还以让有关单位提供信誉担保、委托专业机构发放养老金等方式作噱头,吸引公众加入。

在这些“高端洋气”的投资项目背后,不得不提到“互联网金融”这个热词。可是,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去年,上海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涉P2P网络借贷刑事案件中,绝大多数是借用互联网金融名义的伪金融平台,真正设有互联网线上平台的仅11件,其他25件根本没有线上平台。而11件设有线上平台的案件中,主要在线上实施非法集资活动的仅有4件,另7件仍是采用铺设实体网点、随机拨打电话、在人流密集区发布小广告等传统手法进行非法集资。

要想不上当得先摆正投资心态

理财项目花样百出,骗子公司高端洋气,可投资者如何才能有效规避这类风险? 用赵骏的话说,就是“千万别贪财”。

“因为许诺的收益高,很多人想挣大钱、挣快钱,一旦进去就很难再收回。”在赵骏接触到的理财投资骗局受害者中,多数都是老年人,他们大多手里有闲钱,且对金融专业知识了解不到,极易被骗子牵着鼻子走。

在仔细了解了当前P2P平台等集资诈骗案件后,赵骏还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像中晋、泛鑫这类公司,在招聘时特别喜欢招收本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而且多是非名校毕业。一方面,公司承诺给予高收入;另一方面,这些人员大多在本地有着较多的亲戚朋友,拉业务时会容易很多。”

“我此前在办理一起案件时就发现,很多涉案的销售人员都是‘家族式塌方’。”赵骏告诉记者,有一个中层的销售人员,发动全家来购买自己公司的理财产品,因为这层亲友的背景,很多亲戚一掷千金投入,结果出了事后又无法追回钱财,“对亲情关系来说,这种打击是毁灭性的。”

当然,要避免上当受骗还是有章可循的。“最基本的一点,看收益率。”赵骏建议投资者不要过于追求高收益,“从司法实践上来看,绝大多数上当受骗的投资者都栽在了高收益上。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对比银行正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如果高出1个百分点以上的,那么就值得认真思考一下了。”

那么,那些名头“高大上”,又辅以“上市公司担保”、“高前景项目”之类的投资项目或理财产品该如何判断呢?“其实,中晋就是个最好的范例。它推出的中晋合伙人,听上去很有创新感,而且还祭出了实打实的港股上市公司。可要是仔细研究一下,还是可以发现些端倪的。比如说看看它提供的港股价格,当时才只有港币几分钱,这种公司你还愿意相信吗?”

针对老年人最容易上当受骗的情况,赵骏则建议大家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公开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到,很多老年人一说要投资,甚至把家里的养老钱全部拿出来,这种念头最不可取。此外,对家人亲戚推荐的项目,也要多方了解,慎重决定。毕竟,亲情的背书也不可能是百分百保险。”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