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不能对文本视而不见

2016-08-24信息快讯网

在昨天落幕的上海书展上,文学与批评话题引发不少嘉宾的热议。评论家陈思和与评论界后起之秀张莉,日前在上海书展分会场思南文学之家对谈时认为:“作为一个文学评论者,应该从大量文本阅读入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去讨论问题。跳过作品谈理论,说到底是舍本逐末。”

批评先从文本出发———在阅读中总结理论框架

陈思和说到一段往事,曾有人质疑某位知名作家的作品,这位作家的回答是:“我的生命将随风消散,惟有作品永存。”陈思和说:“你可以认为他‘圆滑’,但他说出了一个事实:作家所有对生活的表态,其实都在他的作品里。”“过去,我们很多文学评论是传记批评,先考虑作家的世界观,作家的人生道路,喜欢把作家这个人与作品混在一起进行讨论。我想说,作家想要告诉你的东西其实全在他 (她) 的书里。一个合格的批评者,首先应该读作品,用评论的方式把作家心中潜在的追求、欲望和想法表述出来。”

张莉提到,世界上存在两种批评。一种像罗兰·巴特,近似于哲学家的批评家,他们会提出一些方法论的东西,而后人的很多批评与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他的理论;还有一种就是从文本出发,做作品和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这两种文学批评看上去是如此不同,其中又好像包藏着一些非常隐秘的联系。一些正在大学中文系就读和从事文学批评的年轻人,在对话现场提出自己的困惑,他们不知道将哪条路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对此,陈思和笑着作答:“理论也好,框架也好,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文本阅读当中总结出来的。评论者要在看作品的基础上去讨论一个问题,至于最后是不是能形成对理论对研究有贡献的东西,也是基于前面阅读的基础。”跳过作品谈理论,在他看来是舍本逐末。

批评从同代作家开始———共同为读者解读当下生活

在陈思和看来,要成为好的评论家,还要有独特的见解。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学多年,陈思和经常告诉学生:“如果你看世界的方法跟大多数人一样,要写出不一样的见地也不太可能。”其实文学评论说到底还是应该回到人性的基点。如果批评者的人性是丰富的,解读作品时就会是丰富的;相反,如果批评者感情贫瘠,人性不丰富,只通过一些理论教条去进行批评,就会苍白。

陈思和说:“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做批评一定要从批评同代作家开始。”他认为,作家和批评家说到底是一样的,不过是作家对生活发言,批评家对作家发言,两者面对的都是当下的生活。差别是作家通过塑造人物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批评家则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解读人物形象。作家需要批评家,去解读生活给读者看。在文学评论界,要说对王安忆、莫言、贾平凹那一代作家的评论解读,陈思和的批评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存在,“我跟安忆是同时代的,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差不太远。她写的东西是我熟悉的,我在评论的时候,对她人物形象的出处,如何进行塑造的,相对来说心里比较有底”。

报记者 陈熙涵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