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作家葛亮七年磨一剑 新作《北鸢》再现民国“清明上河图”

2016-09-27信息快讯网

 

《北鸢》  

 

葛亮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70后的葛亮是目前最受注目的新生代作家之一

 

 

葛亮说《北鸢》的完成是前辈在精神上对自己的一种滋养

讯 近日,“此情可待成追忆——葛亮《北鸢》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古色古香的西华书房举行。作家葛亮与学者止庵、编剧史航就小说中的“民国书写”展开了深入对谈,活动由作家蒋方舟担任嘉宾主持。《北鸢》是葛亮继《朱雀》之后,历时七年创作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今年年初,《北鸢》一举拿下了2016年“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奖,不久前,又节选了部分章节刊登在《人民文学》杂志上,评论界反响强烈,一时间这部小说炙手可热。

新作《北鸢》是葛亮书写近代历史、家国兴衰的 “南北书”之“北篇”。葛亮在小说自序里写道:“小说题为《北鸢》,出自曹沾《废艺斋集稿》中《南鹞北鸢考工志》一册。曹公之明达,在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道。字里行间,坐言起行。虽是残本,散佚有时,终得见天日。管窥之下,是久藏的民间真精神。”

葛亮说,发布会在故宫旁举办对他而言有特别的意味,因为其祖父是一位艺术史学者,著有艺术史巨著《据几曾看》,从汉代到晚清是中国历代最重要的书画典藏,而这些藏品绝大多数都与故宫有关。《北鸢》这本小说的写作缘起一方面是想写出祖辈那一代人生活的那个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前辈在精神上对自己的一种滋养。止庵称赞《北鸢》文字大气、语言讲究、文化气味很浓、在细节上都有精雕细琢的打磨;史航则称这是一部“是一个有感慨有怀念而不止步于玩味的作品”。

民国世家,小说人物皆具原型

出身艺术世家的葛亮,祖父是艺术史学者葛康俞、太舅公为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表叔公为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这些赫赫有名的家族成员,为他披上一层传奇色彩,也赋予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成为这本书创作的起点。关于此书的创作缘起,葛亮回忆起祖父遗作《据几曾看》编辑的一封信,“这位我很尊敬的编辑在信中说,希望我从家人的角度,写一写祖父的过往。”他曾考虑以非虚构的文体进行写作,然而反覆思量之后,仍然选择了小说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此后经年,葛亮与民国历史面对面,与家史对谈,最终完成这部小说。“ 触摸到祖父人生的同时,体会到祖父时代人情的温度。”葛亮说。

《北鸢》其实是一部以葛亮的家族成员为原型创作的作品。对族中人物在新著中的处理,体现了葛亮作为小说家的独特历史观念。葛亮的外公,亦即《北鸢》主人公卢文笙的原型,其姨父褚玉璞,上世纪二十年代曾任直隶省长兼军务督办。地处天津东北的督办衙门府邸,也是文笙幼时的成长之所。禇玉璞(《北鸢》中名为石玉璞)作为民国初年颇富声名的直系将领,鼎盛期与张学良、张宗昌并称奉鲁直三英。因其在民间的争议,也曾屡屡为人所书。民国鸳蝴派作家周瘦鹃在《秋海棠》中就曾写过这位传奇军阀。葛亮在《北鸢》中,再次对这一人物进行了着力书写,并落墨于北伐大幕之下军阀阶层的没落境遇。年幼的外公随家人寓居于天津意租界,做“寓公”的生活经历,在小说中再现。

言及对角色的塑造,葛亮说,我从家庭内部的角度表达,并非单纯因为人物原型与我本人的亲缘关系,而是,我觉得在家庭这个位置,更能够准确地将之还原为“人”,而非所谓历史人物。历史太复杂,我们看过太多的大叙事。但我希望能从大的格局感之下去观照入微。纵横捭阖是一种写法,一叶知秋也是一种写法。但归根结底,这种历史元素在日常精微之处的积累,是很动人的。旧时风物,水滴石穿,久了,必然对历史有造就之功。

无常时代的“常情”力量

《北鸢》起笔于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收束于上世纪中叶。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书写了中国最为丰盛起伏的断代。民国时代风云激荡,当下也不乏书写大事件的历史小说,但葛亮以家族故事为引,写军阀、名人、知识分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令读者感受到了无常时代下“常情”的分量。在小说中,“文笙在短短的二十年之间经历了人生的大起伏,甚而历练战火,直面生死。可待伤痛过去,最令他难忘的还是与仁桢坐在城头上放风筝的少年记忆。”

“鸢”即风筝,葛亮全书以“鸢”作喻,犹如命运引线:直鲁联军煊赫未几,淡出历史;华北入寇,梨园名角命若琴弦,文化精英风骨激扬。风筝虽随势而动,但在风起云涌、动乱兴衰的民国年代,却还总有“一线”牵引,亦不会丧失其主心骨,时代浮沉、人世跌宕,却不会偏离航线,这就是做人的本分。

历史考据,“格物”翔实

在《北鸢》中,葛亮工笔勾勒了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上百位经典民国人物,小说内容涉猎大至政经地理、城郭样貌,精至烹调、书画、服饰、曲艺,包罗万象,不啻为一幅“民国清明上河图”。这样细致入微的描绘来源于葛亮的翔实考察与案头之功。在七年中的写作时间里,葛亮做了大量的访谈以及埋首于文献的“格物”工作,比如书中提及“祭孔大典”,虽只是一处段落,却事先对府县两祀的日程,主祭的祭辞格式,祭服的具体样式他都做了详尽查证。

再如,书中写道仁桢第一次踏进“容声”大舞台看戏的场景:“在襄城的地界上,出现这么一处地方,多少堂皇得有些不真实。门里悬着半人高的灯笼,一字排下来,上书“玉楼天半笙歌起,蓬岛闲班笑语和”。迎脸儿的花岗岩影壁,镶满了各色脸谱,生旦净末丑,一应具全。”不仅如此,小说在讲述卢、冯两家日常生活及主人公命运遭际的同时,随情即景,信手拈来,畅叙一番民国风物,笔力所及既关时代闳音大局,亦至民间曲艺,饮食、茶道,甚至于一碗面的做法,都做了丝丝入扣的记叙。这种细致入微的创作手法,不仅让读者真切体味到民国时代的人情掌故,更让读者见识到了葛亮为了重现民国风貌,所作的谨严的知识考据功夫。

新古典主义小说力作

“这个书虽然读得非常慢,但是过程并不艰涩和痛苦,”作家蒋方舟提到自己阅读体验时补充道,“它不是一种3D的体验,而是一种VR的体验,你感觉到是环绕在其中的。”

作家止庵表示,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北鸢》都有很大的张力,其中涉及很多的人物纠葛、命运起伏,在布局安排上显得十分大气,并且,小说在避开“空疏”和“做作”的同时,保留了“很浓的文化韵味”。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用几个词来说,是刻舟求剑之书,”编剧史航认为,刻舟求剑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但是它很动人,它里面的那点慢、滞、笨、拙的东西是有意义的。

《北鸢》甫一问世,即引来评论家们的关注。因其文笔的华美清雅、在情怀上对传统文化的薪火相承,以及在现代语境中对民国历史独具韵味的演绎,被誉为当今华语文学界“新古典主义小说的力作”。作为世纪见证人,年届九十高龄的旅美作家聂华苓,读了这部小说后,连称:“《北鸢》令我惊艳。许久没读到这么精彩的小说了。葛亮所写的那个时代,正是我生活过的。葛亮如此年轻,竟写出那个时代的小说。感谢这部作品将我带回我最怀念的岁月”;旅美评论家、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则评道:“属于葛亮的叙事抒情的风格,已经隐然成形。经营既古典又现代的叙事风格。他的小说美学以及历史情怀独树一帜,未来的成就必可期盼”;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则为《北鸢》专文作序,称赞“这部小说成就了当下表现民国文化想象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历尽创伤的中国中兴复元的‘一线生机’”。

小说简介

《北鸢》是葛亮书写近现代历史、家国兴衰“中国三部曲”的第二部,历时七年,是继上一部《朱雀》之后的最新作品。

葛亮首次追溯祖辈身世,叙写家族故事。历史跨度由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 。小说以主人公的成长为起点,资本家家庭与走向没落的士绅家族的联姻为主线,勾勒民国最风起云涌的断代。跌宕的人生传奇喻于日常,入微而惊心动魄。切肤感受来自大时代的痛楚与体温;大时代的辽阔与丰盛;大时代人的微渺与心的旷达。生动的勾勒出一幅民国社会的生态图景,笔触起落之间无不映照大时代的风云翻涌。

作者简介

葛亮,生于70后,原籍南京,现居香港,任教于高校。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是目前最受注目的新生代作家之一。作品出版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谜鸦》、《浣熊》、《戏年》,文化随笔《绘色》,学术论著《此心安处亦吾乡》等。部分作品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国文字。曾获首届香港书奖、香港艺术发展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2015年中国小说排行榜” 、“2015年度诚品中文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选“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小说”。2016年以新作《北鸢》再获此荣誉。

 

来源:新浪读书、网易新闻等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