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智慧城市建设“技术之困”
■本报记者 周渊
“不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创造了智慧城市,而是这些技术背后让城市更美好的梦想、人民群众真正体验到的‘现实获得感’能够带来智慧的城市。”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在前天下午举行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之路———政策解读”论坛上,对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技术之困”作出上述陈述。
11日,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大会暨2016智慧城市和大数据发展博览会在沈阳开幕。会议以“振兴、协同、共赢”为主题,汇聚国家相关部委、国际机构、专家学者代表等,以十余场论坛、展览及创新大赛探索以智慧城市和大数据助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助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理念、新模式。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出台
智慧城市核心是要解决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的硬骨头、老大难问题,构建全流程、全覆盖、全模式、全响应的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系统。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进一步表示,智慧城市是一个能够使当代所有的智慧、智能技术在同一空间系统中展现的组合,包括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家庭等多个层面,并非由某家企业主导。“这将会带动所有电子设备、数据端的革命,采集数据并汇总到智慧中心,最终转化为面向社会、政府及其他各方面的服务。智能技术只有面对城市才能不断创新,智慧城市的主体是市场,通过市场激励、推动创新。”
单志广指出,自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概念至今已有8年,但智慧城市建设依然面临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及低效能、低获得感的“三高两低”等困境,“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信息化程度很高,但应急使用仍束手无策”。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巡视员王娜透露,由发改委、网信办等共同研究制定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于近期出台,它将成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评价的唯一依据。“通过评价工作及时挖掘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规模城市推动智慧城市的案例,实现从点到面的经验分享和推广。”她同时表示,评价指标是为了提升便民水平,目前信息惠民已出台相应评价指标体系,明年初将推出对“互联网+政务”的评价,将增加老百姓评价的权重。
创新大会上,由25个部门联合、耗时一年编制完成的首部国家层面智慧城市年度综合发展报告 《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5-2016》发布,全面展示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部际协调最新进展、最新研究成果等,对引导地方务实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老工业基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在发言中指出:“智慧城市是我们不得不走的一条路。新技术将激发创新生活方式,新技术产业也将推进市民享受更加高效、便捷和安全的生活,建设智慧城市将成为21世纪的第一产业。”
开幕式上,沈阳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作为东北唯一、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唯一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沈阳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战略目标,将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和支撑,推动大数据整合与开放、工业大数据等创新应用,进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经济提质增效。
据悉,沈阳从去年起全面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确立“惠民、兴业、善政”目标,规划“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一体”即发展大数据产业为主体,加快构建数据强市;“两翼”分别是推进智慧沈阳建设、以工业大数据发展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本报沈阳11月1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