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经典童话故事却被指责是00后的“禁刊”
[摘要]浪漫主义文化还是被完好保留,即使在普鲁士控制德意志后, 德国也没有摆脱浪漫主义文化的影响。
这段时间,我两岁不到的儿子竟然莫名爱上了看ipad。最先学会的也是“飞机侠”这个ipad里面动画片的发音。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在床上等着我给他开个“小灶”偷偷看一集“超级飞侠”,看到小小的人儿盯着屏幕目不转睛的神态,我不禁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
陪伴我整个童年的格林童话
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那么多丰富有趣的动画片,没有那么多新奇好玩的卡通电视剧,也没有这么多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唯一陪伴我们童年的就是那一本《格林童话》。幻想自己是童话故事里的白雪公主,有七个小矮人的庇护,有王子的守候。想象自己是海中自由起舞的美人鱼,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忧无虑。虽然只能在书本中与这些可爱的主角邂逅,但她们却陪伴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害怕孤独的夜晚。
可是,前段时间突然在一篇报道中看到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标题:格林童话,毁童年?要知道,我对于文学的爱好和写作的执着都是源于《格林童话》,它也成为了我写作道路上的启蒙老师。初中的时候,我们老师对我最多的评语就是:喜欢做梦的女孩,妙笔生花。其实我的灵感很多都来源于那本《格林童话》,所以当我看到对于我“儿时偶像”的批判的时候,心情异常激动。我是满怀愤怒读完这篇报道的。
在文中,所谓的官方学术代表,指责《格林童话》是纳粹主义的缩影,里面有太多“少儿不宜”的内容,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曾经还让儿童走上歧途。不可否认,《格林童话》的原版中充斥着许多“血腥和暴力”的画面,把人性最恶毒的一面无情揭露。例如在《白雪公主》的故事中,凶残的继母因为嫉妒公主的美貌而要把她的内脏挖出,当时公主只有7岁,却被猎人带到了荒芜的森林里,弥漫着恐怖的气氛。在《灰姑娘》的故事里,读者们会看到漂亮的姐姐们被砍掉了脚趾,无比血腥,让人不忍目睹!
虽然我无法驳斥里面的“事实”,也无法凭借一己之力为这部童年的经典巨作平反,但是我想带大家走进“格林童话”的世界,或许近距离的接触,会让你更切地认识这部童话故事对于我们的意义。
童话世界的缔造者
如果你认为《格林童话》的原著作者是专业的作家或者怀才不遇的诗人,那么就大错特错了。他的名字叫做雅各布.格林,1785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他所从事的职业也与童话故事的创造者大相径庭:一丝不苟,追根溯源的律师。
雅各布.格林的恩师是法律界赫赫有名的萨维尼先生。而格林童话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雅各布的哥哥,威廉.格林则是那时的语言学家,他的文采超凡,但是身为文人骚客的他自识感性有余,理性不足,于是便邀请他的弟弟雅各布一同参与编写《格林童话》,他们希望通过故事的形式,让更多人理解德国的人文情怀、乡土习俗,还有各种有趣的民间传说。
这样看来,妙趣横生的《格林童话》既有哥哥的出众文采,又有弟弟的理性分析,它的名声鹊起也是有据可依的。只是,随着《格林童话》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兄弟两人一个语言学家,一位法学家的形象逐渐被人们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经典童话世界的“缔造者”。
美好童话与残酷现实的斗争
《格林童话》的前身叫做《儿童与家庭故事》,诞生于1812年,一共有86个内容新颖的童话故事。勤奋好学的格林兄弟不断努力,搜集各类民间素材,在三年之后又新增了70个朗朗上口的有趣故事,最终才组成了如今享誉全球的《格林童话》。
然而,《格林童话》因为内容不够儿童化而受到了当年许多读者家长的诟病,舆论压力之下格林兄弟不得不在之后的40多年里,不断地删减内容,改编故事,只为了将其中“成人化”的情景用更委婉的方式讲述出来。他们将其中过于血腥和暴力的桥段一一删减,变得更加柔和。只是当初创作《格林童话》的初衷并不是写给儿童,而是成人,所以即便后来一再删减改编,还是会残留许多少儿无法理解的内容。这也成为了当代学究谴责《格林童话》的最大话柄。
例如,在我们最为熟知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里,狠毒的皇后乔装打扮,用苹果毒死公主,派凶猛的武士追杀公主的这些情节很容易给孩子们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同时,故事里王子亲吻公主的片段,虽然谈不上“情色”,却是单纯的孩子所无法理解的情感。
毒苹果只是一个隐喻,是当时社会邪恶面的缩影,如果格林兄弟没有描述这些残酷的场面,就无法宣泄出内心的不满和对于那个社会的批判。
我记得小时候曾经有一度对于苹果特别恐惧,害怕吃到一口“毒苹果”。当然,长大成人的我已经不会再恐惧邪恶的皇后和她的可恶嘴脸,唯一铭记的只有白雪公主的淳朴与善良。
根深蒂固的“旧社会认知”
童年时代阅读的《格林童话》成了我认知这个世界,探索这个社会的第一扇窗。我对于一些事,一些人的了解也是在《格林童话》中摸索而来的。只是,现在的学者都会认为格林故事里的人物都太过刻板和教条,比如故事里的公主永远都是“弱者”,她们美丽单纯,天真烂漫却总被伤害。而故事里的王子却总是勇敢和万能的,他们总能化险为夷,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现在的“文化产业知识分子”都认为《格林童话》传输了一种“重男轻女”的思想,将女性过于弱化,也无形中给男人带来了许多压力。
可是,我却想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童话故事里的女子都具有超凡能力,如果童话故事里的男孩都娇娇弱弱,是否最后又会被诟病成为“母系社会”的缩影?
德国从18世纪末期遭受着纳粹毒瘤的血腥侵蚀,战乱不断,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家破人亡,多少妻子盼望自己的丈夫凯旋而归,最终只换了一具尸体。但是,浪漫主义文化还是被完好保留,即使在普鲁士控制德意志后, 德国也没有摆脱浪漫主义文化的影响。
格林兄弟并没有把战争的伤害带进故事里,他们用文字鼓舞着壮丁,让他们想象自己是坚强勇猛的战士,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生不逢时的他们也有权利通过文字传递不满和悲伤,这是我们无法阻止的言论自由。
我们在给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不妨多一些正确的引导,其实只要我们自己将某些情节过滤或者柔化,就能让我们的孩子免受不良内容的影响。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睿智和聪明。我相信格林兄弟的本意也是希望能将更多人间的美好带给孩子。
面对童话里的负面内容,我们真的毫无办法吗?
当经典传承的《格林童话》被新社会的学究们贴上了“少儿不宜”的标签,当他们用放大镜不断放大其中的“暴力”和“反犹主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行版数最多,发行量最大的少儿读物,其影响力无人能及。为何我们要过分夸大其中写实的部分,而不多欣赏它美好的一面?要知道,善有善果,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让多少黑暗中的少年看到了曙光,让多少失足的年轻人迷途知返!
当然,现在的孩子们看到的《格林童话》已经不再是从前的读物了,更多的是电影里被无数次改编的“商业大片”。在这个利欲熏心的时代,美国迪士尼公司不止一次的将《格林童话》搬上大屏幕,票房大卖的背后却是被极度扭曲甚至完全变味的“格林童话”。“美女”和“侏儒”生活在了一起,“长发公主”化身成了飞檐走壁的“小偷”,这些看似有趣的片段已经完全颠覆了原著的内容。
我喜爱的不是完美无瑕,纯情浪漫的《格林童话》,而是它的真实,让我们能感受到不同人物的个性:肤白貌美的白雪公主也有懦弱的一面,她需要被保护;单纯善良的灰姑娘也有致命的弱点:除了美貌之外她无一技之长;而变身成为帅气王子的“青蛙”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它贪图美色,并且急功近利。
同时,《格林童话》中的许多暴力桥段的过度放大也是不可取的,它只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真实写照,父母在引导孩子们阅读时,可以让其略过这些内容,把发现世界的方法传递给他们,接下来,就让他们自己幻想,自己摸索吧。
小红帽
所以,请停止对于经典著作的唾弃,你可以选择视而不见,却无法磨灭它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帮助。如果用一颗更淡然和宽阔的心胸包容这个世界,那么我们眼中的《格林童话》也会变得更加美好!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