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北京市长对话市民共商雾霾治理
今天是周末,但北京市政府大院里跟工作日一样忙碌。北楼一号会议室里,代市长蔡奇和十几位媒体、市民代表围坐一圈,商议一件大事。
他们当中,有网络大V“巴松狼王”杜少中,有自掏腰包搞绿化的“北京榜样”廖理纯,有北京环保公益形象大使、BTV的主持人聂一菁,还有多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市民代表。长安街知事作为北京日报记者,以媒体代表的身份应邀与会。
从去年12月30号开始,新一轮的重污染天气便强势登场,北京已经连续7天发布了雾霾橙色预警。市长和市民代表冒着雾霾赶到市政府,就是为了讨论面对雾霾“怎么办”的问题。
蔡奇走进会议室,逐一与代表们握手,见到年轻的知名博主孟令悦,他热情地说:“我经常看你写的文章,感谢你对环保工作的关心。”
长时间持续的雾霾过程,引起了社会的普遍焦虑,市长也感同身受:大家生活、工作在北京,对雾霾天气有这样的关切、焦虑,甚至还有些吐槽,我都完全理解。对持续雾霾天气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影响和不便,我内心深感不安。
北京市近期如何应对空气重污染?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开展了哪些工作?北京治污还存在哪些问题?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日报几大媒体陆续发问。
雾霾和PM2.5这些概念的出现,是近几年的事。新华社记者问了一个问题,在与雾霾斗争的拉锯战中,北京市已经作了哪些“人的努力”?
蔡奇列出了一组数字——
这几年,北京用煤总量由2300万吨压减到1000万吨以内,核心城区基本实现了“无煤化”。这几年,北京淘汰了205万辆老旧机动车。这几年,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退出了1341家,1300多个大工地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平原造林超过110万亩。
总体来看,北京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重污染天数虽然有所减少,但是对全年PM2.5浓度的贡献仍然很大。蔡奇举了一个例子:我在网上看到不少网民朋友发了照片,显示出咱们的空气质量是“北好南差”。
面对空气质量与中央要求、广大市民实际感受之间存在的差距,蔡奇说:“我们要保持工作定力。再难,也要坚定不移铁腕治霾。”
长安街知事作为北京日报记者,也向市长抛出了一个问题,面对当下的重污染天气,未来一年北京市要拿出哪些实招来推动空气质量改善。
市长谈到了10个方面的重点举措,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农村地区的“煤改清洁能源”,改造后的居民采暖费用与烧煤基本相当、有的甚至还要便宜;比如2月15日起实施国I、国II轻型汽油车五环路内限行;比如再关停退出500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比如环保警察将亮相,专司打击环境领域违法犯罪活动。
各位代表关心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北京油脂公司退休职工尹良甫谈到了“市民参与治霾的责任”,家住海淀区的白领曾江琴女士关心如何更好地保障在校儿童呼吸健康,科技工作者李增森反思了对雾霾成因研究的问题......
大家管杜少中叫“老杜”,他不仅是新媒体上的正能量网红,也在环保部门工作多年。“关于治霾问题,最近我儿子约谈了我半个小时。”此言一出,引来了全场的笑声。
约谈什么呢?对于雾霾的认识,不是每个人都会持有理性,因此科普很重要。杜少中说:“科普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能形成一种局面,雾霾天一来谣言四起,天一蓝又没事了。我们要把科普作为一个日常的工作,帮助公民增强对网络谣言的识别能力,共同参与到治霾当中来。”
座谈会快结束的时候,远郊区下起小雪的消息传来,大家的脸上多了几分轻松,并互相鼓励“咱们还得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