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泾镇十年“种文化”,种出一方好风景

2017-03-25信息快讯网

朱泾镇十年“种文化”,种出一方好风景-信息快讯网

讯(记者薄小波)3月25日一早,金山区朱泾镇的全国文明村大茫村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农忙”热热闹闹,不过“种”下的不是庄稼而是“文化”:上海越剧院与朱泾镇大茫村签约结对,艺术名家们走出剧场,走下田头,走进农家,将越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农村大地。2017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金山暨越韵芬芳映大茫——朱泾镇“结对子·种文化”三下乡活动当日在此启幕。

名家进农家面对面演出,明星与民星手把手教唱,越剧舞台搬到乡间稻田,着实乐坏了憨厚朴实的村民们。活动现场,“梁祝”、“红楼梦”……越剧院的艺术名家在这边的田野草坪里演出正酣;“花灯、龙舞、莲湘、腰鼓”……朱泾民间、民俗活动在那边的乡间田头上热情上演。“原汁原味”的名家名段,搭配“土味十足”的民间民俗,精心“烹制”的文化大餐令村民们在家门口大快朵颐。

自2008年以来,朱泾镇以文化服务民众为本,围绕“文化乐民、文化惠民、文化润民、文化福民”目标,将目光锁定在基层一线,启动了“千宅万户种文化”惠民工程,唱响以“春送、夏种、秋收、冬晒”为内容的“文化四季歌”。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农村特点、朱泾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的生活新态势已在朱泾逐渐形成,悄然改变着农村基层老百姓的生活方式。

就像种庄稼先要选好种子,“种文化”也一样。朱泾一方面注重组织本土“草根明星”,编排百姓喜欢、通俗易懂的故事、快板、说唱、戏曲等节目。如长浜村吕亚金的快板《唱唱朱泾新面貌》,锡剧达人马昌瑞的沪剧作品《唱唱我伲大茫村》等,充满乡土气息的唱词引起了老百姓的强烈共鸣。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联姻”形式接通高雅艺术。如邀请苏州专业评弹团开展“曲艺进茶馆”活动;邀请上海文广民族乐团、上海轻音乐团举办音乐会;邀请马莉莉、刘家祯等国家一级演员、文化名人到社区作艺术讲课,把文化艺术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为确保文化“种子”能扎扎实实植入基层,朱泾镇“软硬兼施”:在“硬件”上建设了农家书屋、数字电影室、文化活动室、健身苑点等一批文化惠民工程,让文化活动有“田”,有场所;在“软件”开发上则开展了村居“结对子”帮扶活动,选派文化指导员担任“种田师傅”,走进村宅搞培训、排节目、教表演,培育“走不了的文艺队伍”。全镇11个村相继建立完善了文化阵地,组建起了文化团队。目前朱泾镇村两级拥有各类文体团队80多支共计3000多人,活跃在广场、社区、乡村的各个角落,全镇呈现“村村有活动,宅宅有歌声,户户有笑声”的良好氛围。

“千宅万户种文化”惠民工程,让文化的“种子”在朱泾的沃土里生根开花、枝繁叶茂。近年来朱泾镇相继举办了“朱泾花灯节”、“市民文化节”、“活力朱泾、百姓舞台”、“我是民星”等群众性常设文化节目;组织开展了“国庆歌咏会”“国学大家唱——传统文化在朱泾”、“中秋韵·国学情·中国梦——中秋吟唱会”等文化活动;努力挖掘和打造“一禅、一灯、一书、一词、一画”朱泾文化品牌;编写了朱泾民俗风情、传说故事、花灯文化等系列乡土文化集,创作了一批贴近百姓的文艺作品。

送下去的文化只是被观赏的节目,种下去的文化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据了解,“朱泾花灯会”已被列为上海市非遗项目,朱泾花灯舞、串马灯、钹子书被列为金山区非遗项目,原创民俗风情剧《朱泾花灯的传说》荣获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活动优秀项目奖,朱泾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千宅万户种文化”惠民工程在润物细无声中满足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氛围渗透全镇。十年“种文化”,满树繁花已是含苞待放,春意盎然。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