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可为传播传统文化开拓空间

2017-03-08信息快讯网

 

“网红”可为传播传统文化开拓空间-信息快讯网

许钦松委员。本报特派记者赵立荣摄

■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钦松很“潮”。连续两年,他的提案都与流行的网络文化现象相关:去年,他关注方兴未艾的网络剧和“二次元”动漫;今年,则将目光投向了时下最为火热的网络直播。

网络直播需兼顾平台监管与内容创新

作为画家,许钦松在创作上坚持深入实地;作为政协委员,他的提案都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过去一年,用户数量的激增令网络直播平台野蛮生长,不断暴露出监管乏力、内容低俗暴力等问题,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影响其健康发展。

由于长期从事公益书画活动,许钦松经常有机会与家长交流。他说:“我注意到,网络直播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盛行。每个人都能做‘网红’,一些人为了‘吸粉’大打擦边球,直播内容有的黄色低俗,有的宣扬奢侈生活、颜值至上、金钱至上。送礼物、发红包等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这是我所担忧的。”同时他也认为,网络直播平台能短期内在青少年中产生巨大影响,其优势值得研究。“比如,网络直播平台不设门槛,为有才华有创意的个体提供充分展示和分享的渠道,通过互动能使观众获得最大程度的参与感。”

对此,许钦松建议,对于直播平台的内容可采取“把握最低限度”和“可清晰预判”原则。前者意味着要划定网络直播平台的内容“红线”,后者则是对网络直播的监管出台更加清晰的细则,给广大直播平台参与者以明确的指引。

在此基础上,许钦松进一步建议,对网络直播的监管不能停留在规则层面,要以可有效执行、可落地的执法为前提,正确引导价值观。“网络直播是新生事物,还不成熟,需要兼顾平台监管与内容创新,从而更好地利用其促进文创产业的发展。”许钦松对此总结。

传统文化传播离不开新媒体

在提出监管建议的同时,他也对新模式下的传统文化传播作了认真研究与思考。在他看来,传统文化要走出去,离不开包括网络直播在内的新媒体传播。他建议,针对网络直播参与面广、实施便捷等优势,在监管的同时出台鼓励政策、扶持优秀内容,净化生态环境。

在许钦松看来,当前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三个问题:一是传统文化在形式上普遍存在过于学术化等问题,使受众在心理上觉得高不可攀;二是全民娱乐化倾向突出,使得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接受意识淡薄,难以进行有效推广;三是引导力量不足,民间社会组织又无法有效整合资源。

“除了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横向传播,让具有浓厚历史特性的传统文化能在当代有效传播推广,并得到当代人民群众的喜爱。”许钦松在提案中说。一些从事传统文化的艺术家和学者对新媒体技术缺乏深入了解,使不少传统文化产品传播仍停留在沉闷老旧的形式上,“这无疑无法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他对此感到忧心。

许钦松认为,诸如网络直播这类新兴传播形式,为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用好这些新兴技术,可为传统文化传播开拓一片广阔空间。

(本报北京3月7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