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政协委员妙语连珠谈文化自信
昨天举行的“政协委员谈坚定文化信念讲好中国故事”记者会吸引了众多中外记者前来采访。本报特派记者赵立荣摄
■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7日下午,连日来被记者们“围追堵截”的全国政协委员刘长乐、冯骥才、苏士澍、成龙、海霞等现身北京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建言献策。
关于文化自信,委员们有许多心里话要说。他们妙语连珠,用许多生动案例与故事分享了各自对文化自信及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解。
冯骥才:了解清明,可以从体验古人插柳开始
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如何让青少年发自内心地认可、自觉地传承? 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对此表示,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不只是知识。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循循善诱,让青少年体验传统文化,并在其中感受到热爱、喜欢和幸福。
冯骥才举例说,清明节即将到来,家长、老师不应仅仅满足于通过书本告诉青少年关于清明的传统知识,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踏一踏春天的草地,体验古人插柳。这种与大自然的亲和会伴随他们成长。
在现场,几位委员不约而同地“点赞”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冯骥才表示,这些节目不断创新,用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激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家的文化修养,“人的修养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气质和修养很难一蹴而就。文化的事要慢慢地做、踏实地做。”
海霞:根植传统文化才能戳中观众“泪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主播海霞用一组数据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有多“火”:“第一轮播出收视人群近12亿,2月中旬微博话题阅读量达9000多万次,网络点播600万次。”在她主持的《新闻联播》中,老百姓自拍的《厉害了我的国》也戳中观众“泪点”。究其原因,海霞在与节目主创人员交流中得出结论:它们根植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文化宝库。
作为节目制作方的一员,海霞表示,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他们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个回报不是拿奖,而是心里的成就感。“节目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点赞,吸引大家重温经典、珍视传统,并在传统中找到初心、继续前进,我想这可能就是成风化人。”
苏士澍: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继续为书法进课堂呼吁。作为两届政协委员,他多次提出“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如今,教育部已下发通知推动“书法进课堂”。为缓解调研中发现的“缺老师”的严峻现实,苏士澍介绍,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实施的“翰墨薪传工程”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也已开启,计划用5-7年时间培养7000名书法老师,师资的问题将逐步解决。在他看来,只有把教师的岗位和编制解决好,才能更好地解决书法进课堂问题。
苏士澍呼吁设立全国汉字书写日,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社会氛围。让国人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体验汉字之美,在纸正笔正、身正心正中升华优秀品质。“汉字是中华民族之根,设立节日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传承下去。”
刘长乐:世界需要真实、多元的中国题材
怎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全国政协常委,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说:“民间小调《茉莉花》在乾隆时代被英国公使秘书巴罗用五线谱记下乐谱并传到西方,1924年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创作了著名歌剧《图兰朵》,主要音乐素材就来自《茉莉花》,演出时一鸣惊人,造成了非常强烈的‘中国震撼’。这说明民族的、美好的东西能为全世界了解、接受。”
曹文轩老师的儿童文学作品 《草房子》也给了他启示,他说:《草房子》讲的是从苦难中奋发图强,作品里有很多悲悯情怀,这是真实、多元的中国题材,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例子。他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不妨考虑一下世界需要什么题材。最近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伊朗电影《推销员》,以人性和人类的共同情感作为题材,便是生动的例子。
成龙:只要你努力,所有的梦想会来找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成龙的“中国故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谈及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感受,成龙直呼“没想到”。从最初在好莱坞默默无闻到成为中国人的名片,成龙分享了自己一路走来的点滴,他说:“不管有没有人看见,坚持用心做一样的东西,最终会获得成功。”
成龙表示自己也在电影事业中不断成熟、成长。“原来我的动作可以影响到那么多人,那我以后拍电影要考虑,除了‘打’,也要把中国文化加进去。”
谈及进口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成龙坦言“是压力也是动力”。“如果我们只是‘关门’拍电影,没有竞争,不会成功。”同时他也希望中国观众对国产电影给予更多支持。
“只要你努力,所有的梦想都会来找你。”成龙说。
(本报北京3月7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