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委员:在“过日子”中传承传统文化

2017-03-09信息快讯网

 

潘鲁生委员:在“过日子”中传承传统文化-信息快讯网

潘鲁生委员。本报特派记者赵立荣摄

■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过去我们听民间故事、唱民谣,如今还能不能将这些美好的记忆带回当代生活,让老百姓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幸福感、满足感?”这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委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最为关注的问题。他透露,即将启动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将为保护传统文化中分布最广也最为复杂的民间文艺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台,为我们留下更多珍贵、鲜活的记忆。

为民间文学建“大数据库”

新年伊始,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作为重点项目之一,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即将启动,聚焦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作,在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的基础上,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原创文献,为散落于广袤大地上的民间文学建立“大数据库”。

潘鲁生介绍,“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搜集整理的内容涉及我国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以及史诗、长诗、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等11类口头文学作品。该工程将凝聚我国数代民间文艺家的积累。潘鲁生为记者开列了一张“清单”:自1984年启动编纂至2009年各省卷本出齐的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完成了对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口头文学的拉网式普查,被誉为“中国的文化长城”;在前任主席冯骥才带领下,中国民协于2010年启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对60年来的民间文学资料进行数字化抢救和整理,截至目前,已形成1.1万余册、约18亿字的资料。

“在梳理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还将开展全国普查,‘工程’的集结出版将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资料最丰富的民间文学图书馆,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资料库。”30多年来不间断奔走于民间文艺一线的潘鲁生感慨地说,“将民间文学系统地列入国家工程,这是第一次。”

民间文艺须扎根生活土壤

“行走在大地、奔波在田间”是民间文艺家最真实写照。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前一天,潘鲁生刚从广东调研归来,下基层采风是他最为寻常的生活方式。

潘鲁生认为,民间文艺来自生活,要实现在当代的复兴与发展,就必须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触摸到、感受到,并在“过日子”中传承。“民间文艺是中国传统文化浩瀚大海中是最接地气的,它的传承与发展也必须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续存乡愁记忆与民间礼俗,提升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

潘鲁生告诉记者,当前民间文艺传承面临最紧迫的难题是专业人才缺失。此次全国“两会”上,他呼吁对民间文艺要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他建议设立“民间文艺学”,健全深化民间文艺理论和方法体系,组织“中国民间文艺理论体系”研究,开展课题攻关。

要从根本上守护民族文化之根,潘鲁生认为必须加强国民乡土文化教育。“尤其对孩子们来说,首先要了解民间故事、家乡风俗,在内心深处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对此,他建议发掘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编纂“中国民间文艺乡土教材”,使孩子们在本土儿歌、童谣、民间故事的熏染中领略传统文化精髓。

最令潘鲁生高兴的莫过于传承优秀文化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善。山东临沂的柳编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经由当地人一双双勤劳的巧手,如今已形成价值近20亿元的“临沭柳编”品牌。调研中的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

(本报北京3月8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