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是文化走出去的天然连接

2017-04-17信息快讯网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现状如何? 如何抵达国际读者,共享我们的文学与文化?“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与传播论坛”日前在京举行,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多家出版集团及亚马逊中国、美国赛阅等国内外数字图书推广渠道商代表,并与马原、周大新、赵兰振、付秀莹、鲁敏等知名作家共同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海外推广和传播。

“作家是文化走出去的天然连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副司长赵海云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50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拥有外语版本,一些作家的畅销书能售出30余种外文版版权。“这是一个需要作者、译者、版权代理人、海外编辑、营销渠道等通力合作的全链条产业。希望每个环节都能越来越结实,在互动与交流中探索走出去的新模式和新思维。”

海外阅读需求变化,趋向关注现实生活

“几年前我和刘震云到加拿大做文学交流,和我们对谈的是加拿大一位著名评论家。分享完各自的文学创作后,我们特别谈了对几位加拿大作家的印象,对方也想回应我们,但想了半天说最喜欢的作家是李白。”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以一个略显忧伤、好像玩笑的故事开场。他表示,缺乏规划和可持续性,随意化、零散化是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基本现状,并未形成整体的认同度。

“我觉得是时候改变这种情况了,不然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失职。站在文学界的高度规划,‘走出去’的代表性很重要,要选取能够代表中国文学和文化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作家和作品。”白烨坦言。

为使中国文学“走出去”更为顺畅,自去年7月起,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牵头数十家主流文学期刊主编和资深文学评论家,从651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评选出最具海外传播价值的31部长篇、61部中篇以及100部短篇小说编写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指南》,进行译介推广。此次论坛上发布了首期双语版 《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指南》,收录并推荐了“短篇圣手”林斤澜代表作 《头像》、李洱长篇小说 《石榴树上结樱桃》、格非“江南三部曲”、马原中篇小说 《虚构》、周大新长篇小说 《湖光山色》、付秀莹短篇小说 《爱情到处流传》 等数十部文学作品。

“这只是开头,网络文学等类型化写作也需要细分。另外,70后、80后年轻作家也将日渐成为‘走出去’不可小觑的力量。”白烨补充说。

鲁迅文学奖得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鲁敏则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版权输出过程中的感触:“意大利版代说,他们非常想引进关于当下中国的非虚构作品;德国版代想了解中国城市生活而非描写乡土的小说;韩国版代则想了解年轻人生活,‘最好信息量大一点’……就创作者而言,我很疑惑:文学难道可以定制吗? 但这种沟通透露出海外阅读需求的变化,他们更希望看到当下现实生活的介入和展示。”

中国文学“走出去”还需冲破数道屏障

在众多作家眼中,文学“走出去”面临的第一道屏障是翻译,古典诗词、雅致的书面语如何呈现? 在论坛现场,英语专业毕业的作家付秀莹,面对自己新作 《陌上》 书名的翻译也犯了难;其次是“走出去”的推广,相较于国内有书评、研讨会等交流切磋活动,海外出版的后续传播工作尚未规范。

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卓越认为,中国文学之所以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处于弱势,既有“向内输入”的历史原因,也与国内外主流媒体的文化屏障有关。“另外,我们自身的传播机制与技术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包括如何与国际出版界、翻译界等进行对接、互动,一直以来缺乏经验。”

据悉,中国文化译研网已与亚马逊联合启动了“CCTSS-亚马逊”中国当代文学精品翻译合作项目,将从“指南”中挑选符合海外读者阅读习惯的作品纳入亚马逊年度海外出版计划。另外,亚马逊也已先后将陈忠实、贾平凹、冯唐、路内、虹影等知名作家的18部中国文学作品纳入翻译出版计划,迄今已有5本已出版作品成为美国亚马逊亚洲文学畅销版冠军。

此外,为让中国作品在海外被发现、被理解、被传播,此次论坛还发布了用于中国文化全球推广的“阅读中国”App,采用英文界面以及符合国外受众习惯的应用场景,上线之初即包含文学、影视、地方志等类别。

(本报北京4月16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