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启动“月宫365”计划,八位学生“宇航员”将分两批在密闭舱内生活365天
电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员在太空舱内种土豆、自给自足打造太空农场的情节,如今或将成为现实。1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月宫一号”举行志愿者入舱仪式,八位学生“宇航员”将分两批进入该校自主设计的密闭舱室“月宫一号”,开启为期365天完全自主生活的“月宫365”计划。
最大限度接近太空探测环境
“月宫一号”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密闭程度最高的由植物、动物、水、微生物组成的四生物链环人工生态系统,空气、水等全部在舱内循环,废弃物也由舱内自主处理,力争实现全舱闭合度达到98%以上,最大限度接近太空探测的环境。“月宫一号”由一个综合舱和两个植物舱组成,综合舱面积42平方米,高度2.5米,包括四间卧室、饮食交流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动物养殖间。每个植物舱面积50至60平方米,高度3.5米。整个系统可满足四人长期高闭合度的生命保障需求,并开展各种科学实验研究。
此次将入驻“月宫”的八位志愿者均为北航在校研究生,他们将分别负责植物种植和管理、尿液等废水处理、食物加工、秸秆粉碎、小麦脱粒及环境微生物样品采集等多项实验工作。
“月宫一号”的核心是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BLSS),国家空间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志恒告诉记者,“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闭环回路生命保障技术,是未来月球、火星基地等载人深空探测所需的十大关键技术之一。其特点是载人飞行器进入外太空后可不再需要或很少需要地面物质支持,氧气、水和食物在系统内通过生物技术实现再生,航天员可长期在站内工作和生活,使长期载人航天和行星探测成为可能。
据了解,目前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和国际空间站通常会携带全部物资,或通过物理化学方式再生氧气和水,宇航员的饮食只能一次性携带充足、不能再生。“月宫一号”就是依靠“生物再生”技术构建一个类似地球生物圈的小型生态系统,此次试验是该系统飞向太空前的地面集成实验研究。“此次‘月宫365’的科学研究对保障中国载人登月、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测等航天计划的顺利进行、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等具有重大意义。”刘志恒表示。
在“太空”种植30余种农作物
“月宫一号”于2014年首次投入应用,三位北航学生“宇航员”在全密闭舱内成功生活105天。与上次相比,这次实验有了新变化。“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北航生物医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红介绍,首先是实验时间更长,这次8位“宇航员”分两组,每组两男两女,将在舱内生活365天整,“两组人交替入舱,交接在专门的‘气闸舱’缓冲带完成,跟真实的空间站换班一模一样”。
另据悉,此次“月宫365”计划新增一个植物舱,所种植的蔬菜、农作物增加到30余个品种,其中包括小麦、茄子、豆类、西红柿,还有草莓。动物蛋白方面,“宇航员”们除了自己带了一些肉类外,主要靠舱内养殖的黄粉虫补给。“宇航员”们还带了一些启动用水,入舱后将完全依靠这些水循环使用维持生活。
刘红表示,此次“月宫365”实验的目的是明晰在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合变换、超高负荷冲击、遭遇停电故障等情况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验证和完善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调控技术,并研究系统的可靠性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