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老非遗优雅步入当下生活——写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

2017-05-17信息快讯网

 

看古老非遗优雅步入当下生活——写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信息快讯网

昨天,在青浦区朱家角镇,游客们站在桥上观看市级非遗项目“摇快船”。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吃到嘴里的南翔小笼、枫泾丁蹄,穿戴在身上的龙凤旗袍、老凤祥金银,书案上的周虎臣毛笔、曹素功墨锭,孩子们着迷的滑稽戏、木偶戏……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当代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依旧活泼年轻。

今年5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一周年。这一重要的地方文化法规将指导思想确立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指导,分类保护;合理利用,融入生活”,强化“保护”意识,凸显上海特色。完成非遗保护的地方立法,只是近年来上海非遗保护工作的探索之一。自十几年前我国引入非遗概念以来,上海的非遗保护工作就已走在前头。种种尝试让古老的非遗不再尴尬地成为“遗产”,而是优雅地步入当下生活。

亮点一

现代手段留存古老技艺

2005年起,上海启动覆盖全市的非遗资源普查,历时3年,共搜集各类资源线索1万余条,其中有1939个立为资源项目。如今,上海的非遗保护已建立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名录和传承人体系,其中国家级项目55项、市级项目220项。对于这些随时可能消失的非遗技艺,留存或许比传承更显得刻不容缓。

一系列非遗记录正在通过现代手段留存古老技艺。上海市国家级项目丛书编辑出版、系列专题片摄制和国家级传承人数字化采录工作均在推进中。目前,已有 《上海田山歌》 《江南丝竹》等42部丛书分卷出版面世;历时数年、精心打造的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于2011年上海书展上正式首发;《顾绣》 《嘉定竹刻》 等41部高清系列专题片亮相银幕;陆春龄 (江南丝竹),戴明教 (顾绣) 共5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化采录工作完成。

信息化方式也频频用于上海的非遗保护。上海市非遗数据库经过多期建设完善,现存有普查中收集、整理、转存的剧本、唱本、图片、照片、磁带、录像带、光盘等数字化资料。目前,共录入各类数据62000余条。上海非遗网则以普查成果为依托,以数据库内容为基础,于2010年正式开通。

亮点二

青春印记激活古老传统

非遗传下去,需要赢得青少年的喜爱,也需要年轻的传承人接棒。

2013年起,非遗保护开展文教结合,如“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上海非遗学子展馆行”等品牌活动,累计吸引青少年观众40余万人次。其中,“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绘名录”、上海非遗主题系列动漫短片《非遗特搜队》等项目,都给青少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8所院校参与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两年来累计培训学员805名。生源覆盖全国各地,培训项目涵盖竹艺、版画、建筑彩绘、竹刻、锡雕、玉石雕刻、金属锻制、掐丝唐卡、藏香制作、木雕、青瓷烧制、织绣创新、皮影戏、木偶戏等各门类。

亮点三

分类制订量化评估指标

不同的非遗技艺,在不同的历史、地域、文化背景中孕育而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没有同一套保护“模板”可以共用。未来,上海市将贯彻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分类保护原则,为抢救性、传承性、生产性、整体性四类项目制定分类保护规范,为不同门类、不同保护方式的项目制订不同的量化评估指标。

其中,对于能够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转化为文化产品的非遗项目,扶持、引导、规范和合理开发利用已经在进行中。比如上海曾先后举办两届市级非遗精品拍卖会,推动一批项目精品走进文化市场;2014年,上海朵云轩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上海重阳糕新装礼盒”“上海老味道礼盒”“中国非遗十大茗茶”“金山农民画点亮金山农产品”等创新试点项目,均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在上海,由非遗资源和元素转化而成的文化创意产品已超过2000种。沪上传承非遗技艺的企业中,具有亿元以上规模的有十几家。今年年初重新开放的大世界,已定位为上海非遗展示传承的新中心,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平台。

最美,是那一抹乡愁

挑一个传统节庆日到朱家角,走在河边,没准会与披红挂彩、热闹非凡的“摇快船”相逢;行至阿婆茶楼,能够喝上一杯“阿婆茶”;在北大街的沿街店面里,也不妨买上一罐“涵大隆酱园酱菜”带回家……它们都承载着你或许不知道的非遗技艺,成为水乡风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提到非遗,“老派”“失传”可能是人们脑海中闪现的高频词,近年来随着一批充满热情的青年传承者的加盟,以及非遗传承方式的多元化,这些刻板的印象正在改观。

创新让非遗永葆青春

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者共有7位。他们中不乏80后、90后,大多本科毕业,有的甚至拥有研究生的高学历。在这个后工业时代,这些年轻人心甘情愿选择与那些古老的手艺为伴,从头开始学着捏面人、剪纸、顾绣……在他们身上得以延续的,不仅是老一辈手艺人的绝活,更有静得下心来雕琢的匠心。事实上,他们又何尝不是在为非遗注入活力呢,年轻一代的开阔眼界与敏锐时尚触觉让这些“老手艺”活泼起来。

徐祯璐的办公室与普通年轻人不同,因为她的办公内容是———刺绣。大学文博专业毕业后,她拜师学起了顾绣,一学就是10年。徐祯璐一边用绣线“描画”着吴炳的 《竹雀图》,一边告诉记者,顾绣考验着手艺人的毅力,来不得半点马虎。制作中所用的线要自己染色,还要劈开成极细的数份使用,有时候为了表现小鸟毛绒绒的质感,得将普通的线分成100份,一层层往上缝。通常一幅30厘米乘30厘米的作品需要花费绣娘8个月的时间。严格的师徒制在她的工作中延续着———并不是左撇子的徐祯璐居然用左手缝线,原来在学手艺时,师徒两人必须面对面坐着,窗户恰巧在自己的右边,为了不把光挡住,她改用左手缝。

上海面人手艺的第三代传人汤健的关键词是“创新”。在这个80后女孩的作品中既有传统戏曲人物也有日本动画片里的“龙猫”,而她主攻的方向是将一些平面的经典画卷“立体化”。“海派面塑有百余年的历史,每一代都在创新。第一代赵阔明老先生的作品以民间故事为主,主要涉及戏曲人物;第二代则更加注重对本土文化的挖掘;我有国画功底,所以在题材选择上更关注绘画艺术。”汤健打开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了一组自己以中国古代名画 《捣练图》 为原型创作的面人作品,图中穿着唐代服装的平面侍女,变成了一个个立体的泥人娃娃,连图中小小的木桶也被还原了出来。除了 《捣练图》,《维摩演教图》 中的天女散花也成了她的创作题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需要活学活用的灵气、丰富的想象力与开发创新的能力。”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副研究员赵子平说。他曾收过一个学生,学了4年徒有技术却没有创作能力,只能遗憾劝退。赵子平从事剪纸艺术50多年,目睹了剪纸题材从生肖动物拓展到芭蕾、人体、外文等,而正是这样的与时俱进让这门手艺至今仍有市场。

非遗传承需要“量身定制”

留住承载着不同乡愁的非遗技艺,如今的保护方式已经变得多元,各种“量身定制”的保护手法,只为留住那最美的一抹乡愁。

田山歌的传承为一些看似失去土壤的非遗项目传承提供了经验。这项起源于田间的艺术形式,曾是青浦农民干农活时的即兴娱乐,无伴奏,音调高亢,旋律起伏较大,歌词中洋溢着民间生活智慧与情趣。由于村里人一同下地耕种的习俗已逐渐远去,田山歌也从最初的口口相传陷入无人传唱的窘境。53岁的杨晓峰是田山歌最小辈的传承人,他的师傅已经八十高龄。他告诉记者,对于田山歌的保护大家可谓打出了“组合拳”。青浦区创办了两年一度的“水乡音花”长三角地区展演活动,为田山歌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展示舞台;“搭车”新媒体也成了非遗传承的手段,2014年,一部以田山歌为主题的微电影悄然走红;如今多位传承人一起走进练塘镇唯实希望小学,每周一次把田山歌作为兴趣班项目教给学生,让孩子亲近祖辈们留下来的艺术。

对于那些与都市社会老百姓生产、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非遗项目,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的保护方式正被频频运用。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也告诉记者,对于那些具有唯一性的非遗项目,可能不适用于生产性保护。他以鲁庵印泥为例,这种印泥千年不化,对制作工艺的要求极高,绒毛要一根根挑,朱砂要一颗颗筛,急不得。盲目让它投入规模生产,反倒会丧失其真正的文化内涵。

上海率先开展“科学传播发展指数”研究
上海交大发布2016年阅读报告:工科生爱看文学书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决定十届市委十五次全会4月26日召开
上海世界旅博会开幕 一天之内游遍世界
华东第一紫藤长廊竟然在上海 还有更多美丽紫藤
上海构建城市文化发展新格局
春天的北京,培植中国的电影文化厚土
“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已形成
文化创意走进历史风貌保护区 把新场古镇文化带回家
和顺图书馆:“文化之津”有新诗
中科院院士常青:以专业实力“呵护”建成遗产
吃一口就百年历史 这些都是被列为非遗的上海美食
杭州余杭探索将非遗融入百姓生活
我国启动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习近平: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辑里湖丝非遗传人顾明琪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漫评③:“一带一路”获得澎湃动力再出发
明天,让我们“约会博物馆”
培养书法硕士从文化“补钙”开始
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临床试验患者三年生存率97.1%
沈梦辰上海超级豪宅曝光,网友:难怪那么多人往娱乐圈钻
上海必玩景点TOP10 一半以上都没去过等于是白来了
上海首台素食分享冰箱投用,每日免费分发玉佛寺余量素食
上海全力以赴建设“创新之城”
延续世博记忆彰显文化内涵 世博文化公园规划方案公示
360件套珍贵文物齐聚首都博物馆 直观呈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在欧洲文化之都柏林畅想亚洲热带滨海 海南旅游推介欧洲行首站走进德国
【新阅读】游学美国的文化之思
沪南京东路街道进行老建筑保留保护全新探索
生态环境保护: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
“诗书悦闵 岸柳成行”2017世界环境保护日主题宣传活动
让非遗教育在学校生根开花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人人都能做非遗传承者” 京城举办多项活动迎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浦东举行“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 让非遗项目走进百姓生活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