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取代医生?现在还早

2017-05-31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人工智能(AI)不仅在抢流水线工人的工作,也让记者、律师、股票交易员感到了威胁。但医生似乎还比较从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李康安说,他一点都没有压力,甚至希望AI能尽快上岗,替他读取CT———作为一名影像科医生,现在实在太忙,压力太大。

另一方面,李医生的放松可能也是因为他知道,AI挤掉医生这一幕在可见的将来还不会出现。

这算是一个共识———在中国计算机学 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YOCSEF)上海分会的策划下,多位医生和IT人不久前聚拢在复旦大学的一张圆桌前,讨论着AI医生看病抓药的前景。李康安就是其中一位受邀嘉宾。

AI在过去一两年成为网红,赢得了围棋人机大战,操控着无人车上路。今年初,《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更揭示了AI医生的本领———借助计算机视觉分析和深度学习,皮肤癌AI的诊断准确率已和有经验的医生不相上下。而此前,IBM著名的AI沃森也开始在美国某大医院上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常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道强说,无论中美,AI进入医院的主要用武之地就是影像科,因为医生人手极度紧缺。李康安和同事们平均每人每天要签200份CT报告,特别是晚上,平均2分钟出一个报告,这种强度让医生受不了,更担心出纰漏。

李康安说,实际上,影像科过去一直想请计算机帮忙,但直到近两年“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赋予了计算机“自学”的能力,这才重新唤起了医学界对AI前景的信心。目前,国内影像科医生正积极尝试将AI应用于肺小结节、甲状腺肿瘤、前列腺癌、乳腺肿瘤等的影像学诊断,有些领域准确率达85%。事实上,圆桌旁多数人都看好AI医生的前景。正如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副院长张苏华所说:“趋势不可逆。”或许10年内,就能看到AI进入临床。但张苏华又说:“何必动不动就提颠覆? 动不动‘让医生下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副主任李国正研究员说,围棋可能是最适合AI施展的方向:棋局虽变化无穷,但每个点无非是黑、白、或者空,可是医学就复杂得多,多少年来,医疗数据的数字化输入仍很初级,AI所了解的病人还很肤浅。曾任中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的阴忆青说,在可见的将来,医生可以高枕无忧,就算AI会在医学界产生“淘汰效应”,也只是“技能淘汰”而非“岗位淘汰”;或者说,有了AI作为助手,医生能摆脱一部分重复劳动。而医学中那些最重要的、最具创造力的部分,必须靠人来推动。

如果说医生对AI的保留态度可能受到自身利益和立场影响,那么计算机领域专家的谨慎可能更有说服力。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彭鑫说,对一个病人,医生们的判断往往有差异;只要通过讨论,他们就可以形成更好的判断。但是,“深度学习”AI在工作时就像一个“黑箱”,外界无法了解其诊断的逻辑,也就无法形成讨论。CCFYOCSEF候任主席、上海瓦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昊奋说,现在的AI一旦完全脱离人,可能会从“人工智能”变成“人工智障”。而且,机器就算智商过人,情商依然欠缺。王昊奋开玩笑地说:“至少,AI医生得配漂亮的护士一起工作。”

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贾杨提到了一句被全世界医务工作者引为座右铭的话,希望以此让所有人在提升技术价值之外更关注医学的人文价值:“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他说,AI医生应该嵌入这个理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