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本报记者 张晓鸣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9%,创近6个季度以来的新高;“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在昨天举行的2017陆家嘴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突出,必须从供给侧和需求端两方面同时寻求解决之道。
去杠杆不能一窝蜂一刀切
企业杠杆率过高不仅弱化投资的能力,反过来也会加大金融风险。“去杠杆是为了释放无效和低端供给,为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留出新的空间。”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张克秋表示。
去杠杆的关键是要按照结构调整的要求,分类施策。“对于僵尸企业要坚决压缩退出,不折不扣地去杠杆;对于发展前景好、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要降低杠杆率水平,帮助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对于薄弱领域环节,要坚定不移地加大补短板的力度。”张克秋强调,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不能一窝蜂。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李云泽认为,配置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应该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来配置资源。要坚决摒弃按照行业一刀切,“好行业中有坏企业,坏行业中也有好企业,关键还是要根据是不是有效供给来配置资源。”
专家指出,金融机构还要把握好一个“稳”字,要守住底线,着眼长远。从当前看,要坚持底线思维,合理把握节奏,防止出现“踩踏式”抽贷。从长期看,要坚持跨周期思维,真正走出扩大投资产能过剩、去产能再投资再过剩的周期性循环。
盘活低效金融资源,提升供给效能
用活各类资金,提升融资的质量与效益,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也就是说要保证稀缺的资金投向服务于“三去一降一补”的结构性改革这一目标,避免资金空转、脱实向虚。
“要发挥金融的引领作用,引导实体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参与主体,主动参与、主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银行副行长张青松表示,要进一步提升绿色产业基金、科技银行、信贷工厂等创新性融资方式和融资模式,提升新增产业获得金融资源支持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推动产业升级与动能转换。
盘活低效金融资源,提升供给效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张青松认为,应促进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的发展。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的功能,拓宽投资者群体把闲置资金加以盘活、加以腾挪的渠道,增加有效供给。
破解融资贵融资难顽疾
针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的在主流金融渠道融资难、融资贵这个顽疾,李云泽指出,融资贵、融资难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的风险不容易把控。他认为,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政府、社会、银行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政府有必要搭建一个公共金融信息平台,减少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获取相关方面信息的成本。同时,商业银行要扩充信息来源渠道,不但利用原来传统线下的数据,也要利用线上的数据;不但要利用静态的数据,也要利用动态的数据;不但要利用金融的数据,也要利用非金融的数据,从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画像,更好地进行精准授信。
对此,中欧-世界银行普惠金融中心主任王君深有同感,“比如说动产抵押制度不够到位,使得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放款时没有充分的信息,能够帮助他们降低成本和风险”。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也表示,绝大部分实体经济的最主要融资来源还是金融体系。他建议,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同步推进金融改革。